“雷军造车”的口号犹在耳畔,小米汽车却深陷泥潭。四万块的碳纤维前舱盖,宣传的“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背后竟是简单的塑料支架,专家鉴定形同虚设!1548匹马力,交付后却被OTA偷偷限制,需车主自费前往指定赛道“考级”解锁。这哪里是造车新势力,分明是“割韭菜”新手段!
数百名准车主愤而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退款。他们曾经满怀期待,如今却心寒至极。这四万块,对一些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它代表着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如今这信任如同摔碎的瓷瓶,片片狼藉。
试问,改装店一万块就能实现的效果,小米却要价四万,如此暴利,良心何在?“2个贯穿风道”、“高效导流”,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如今看来,更像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诱使消费者落入圈套。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马力解锁”。1548匹马力,1.98秒破百,是多少车迷梦寐以求的极致性能。小米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交付后却暗中限制,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异?难道消费者的知情权、使用权,在小米眼中如此无足轻重?
这不禁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小米汽车的宣传,也如同这“鲲鹏”,描绘着令人神往的蓝图,然而现实却骨感得如同“斥鴳”,令人大跌眼镜。
小米汽车的所作所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指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并呼吁监管部门介入,维护市场公平正义。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小米一家企业的问题,它揭示了当下汽车行业浮躁的现状。一些车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假宣传、玩弄文字游戏,将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此短视的行为,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消费者也应擦亮双眼,提高警惕,切勿被华丽的宣传所迷惑。在购车前,仔细研究产品信息,保留好相关证据,才能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信任。小米汽车,你如今失了人心,又将如何立足于市场?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一记警钟,警醒所有企业,唯有诚信经营,才能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