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撞脸保时捷为何众泰成了炮灰小米却成了顶流?
2016年众泰SR9上市三天订单破两万4S店甚至加价2万销售。 这款与保时捷Macan“像素级复刻”的SUV被网友戏称为“保时泰”一度让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圆了“豪车梦”。 时任众泰董事长曾感慨:“只要保时捷还在卖众泰就有市场。 ”
然而十年后众泰年销量仅剩14辆生产线停工净资产缩水至1.31亿元濒临退市。 而2024年小米SU7上市同样因酷似保时捷Taycan引发热议却斩获超20万订单甚至让保时捷官方回应“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众泰的“皮尺造车”:一场空心化的狂欢
众泰的崛起曾是国产车“山寨神话”的缩影。 从模仿奥迪Q5的T600到复刻Macan的SR9其核心策略只有两点:像和便宜。 SR9售价仅10.88万不到保时捷Macan的十分之一2016年助力众泰销量冲上33万辆巅峰市值突破300亿。
光鲜外表下是致命软肋。
发动机依赖老旧的三菱技术变速箱采购盛瑞、东安等二线品牌导致渗油、顿挫、故障频发。 车主吐槽:“车漆薄如纸门把手一拉就露馅开两年底盘像散架。 ”当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时众泰竟无一款合规发动机可用生产线被迫停工。
研发投入的匮乏暴露了投机本质。 2024年众泰研发费用仅570万元同比暴跌94%研发团队从161人缩水至81人。 与之对比同年16名高管薪酬反涨61%合计954.91万元董事长年薪近200万尽管全年整车产量为零。
小米的“技术平权”:模仿只是起点
小米SU7同样借鉴保时捷设计内核截然不同。
雷军公开将保时捷称为“学习标杆”却在专利失效后才推出相似造型规避法律风险。 更重要的是SU7的风阻系数优化至0.195Cd低于保时捷Taycan的0.22Cd;自研的V8s超级电机转速达27200转/分钟SU7 Ultra版百公里加速仅2.78秒超越保时捷顶级车型Taycan Turbo GT。
支撑性能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小米2023年研发支出超67亿元仅第四季度就投入24亿元。 借力中国新能源供应链成熟度SU7采用宁德时代电池、英伟达智驾芯片800V高压平台充电5分钟续航220公里。
营销分野:情感共鸣VS廉价噱头
众泰的营销始终围绕“10万开保时捷”的猎奇噱头甚至将SR9与Macan并置展出。 短期话题热度后质量投诉和售后纠纷席卷社交媒体经销商因无车可卖、补贴拖欠集体维权。
小米则把“撞脸”转化为技术自信的叙事。 雷军亲自带队在纽博格林赛道刷圈SU7 Ultra以2分09秒944的成绩打破电动车纪录。 纪录片中工程师的汗水、雷军“光头胎还沾着纽北泥土”的幽默将争议扭转为“国产逆袭”的集体共鸣。 用户运营更是降维打击:SU7支持7天无理由退订开放“答网友100问”栏目收集3万条建议73项改进直达量产车。
崩塌与扎根:两种企业基因
众泰的溃败始于公司治理失控。 2021年破产重整后江苏深商控股注资20亿试图复产资金遭司法冻结拖欠供应商货款超5亿元。 核心高管频繁离职2024年财务造假遭证监会警示净资产从13亿蒸发至2.35亿。
小米则构建了用户驱动的生态护城河。 SU7车主中52%为小米手机用户车机系统0.8秒联动智能家居设备延保、免费保养等政策降低拥车门槛。 2024年SU7斩获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榜首90%车主来自传统豪华品牌。
时代的审判:供应链红利与燃油车绝路
众泰倒下的2018年正值燃油车技术壁垒高企期。 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被外资垄断众泰无力突破国六标准成了致命一击。
而小米入局时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已全球领先。 电池成本比十年前下降60%电驱效率超96%30万的极氪、10万的比亚迪皆能共享技术红利。 SU7用21.59万起售价提供百万级性能本质是踩中了中国制造升级的跳板。
2025年初众泰永康工厂的库存区仍积压着336辆落满灰尘的T300而北京亦庄小米工厂的机械臂正以每76秒下线一辆SU7的速度运转。 两者相距不过一千公里却划出了一道国产汽车命运的鸿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