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几年走在马路上,好像越来越难见到像本田飞度、大众 Polo 这类小巧玲珑的燃油车了。
想当年,这些小车可是城市街道上最灵活的风景线,是很多年轻人第一辆车的首选,甚至被车迷们亲切地称为“平民超跑”。
可是现在,你放眼望去,路上跑的要么是体型越来越大的SUV,要么就是悄无声息滑过的电动汽车。
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型油车,就好像一夜之间从我们的视野里蒸发了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我们大家的错觉,还是说一个属于小型燃油车的时代,真的就要画上句号了?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咱们老百姓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化。
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车内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十几年前,很多人买车就是为了有个代步工具,能遮风挡雨,从家里到单位,方便就行。
那时候,一辆小车对于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或者小两口来说,是完全够用的。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汽车在中国家庭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家。
特别是当一个家庭迎来了新成员,一个小宝宝的到来,就能瞬间让一辆小型车的空间显得捉襟见肘。
一个儿童安全座椅就得占掉后排一大半的位置,再想坐个大人照顾孩子就变得非常拥挤。
后备箱呢?
放下一个折叠婴儿车可能就满了,要是再想带上奶粉、尿不湿、玩具这些出门必备品,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很多过来人都有体会,原本觉得挺宽敞的小车,在有了孩子之后,突然就感觉“不够装”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连像日产轩逸、大众朗逸这种本来定位就是紧凑型家用轿车的车型,现在的新款也都在拼命地加长轴距,把后排空间做得更大,为的就是迎合消费者对“大空间”的执着追求。
当整个市场的风向都朝着“更大”发展时,那些坚持“小而美”的燃油车,自然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
如果说空间问题是让消费者犹豫的第一个门槛,那么用车成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笔经济账算下来,实在是太现实了。
我们就拿飞度来举个例子,它已经算是非常省油的小车了,百公里油耗大约在6升左右。
按照现在普遍超过8块钱一升的油价来计算,开一公里路,成本差不多就要五毛钱。
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电动车,如果家里能安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一度电可能也就几毛钱,折算下来,电动车跑一公里的成本甚至不到一毛钱,有些甚至能低到五分钱。
这一来一回,成本差距就是好几倍,甚至是十倍。
对于每天都要开车通勤的上班族,或者像网约车司机这样靠车吃饭的人来说,这种差距是致命的。
一位开网约车的朋友就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他以前开的是一辆日系省油小轿车,后来换成了纯电动车。
他算了一笔账,同样是跑十万公里,他之前开油车光油费就要比现在开电车多花将近四万块钱。
四万块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一个孩子好几年的课外辅导费,也可能是一次全家出游的旅行基金。
当省钱的效果如此立竿见影,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时,很多人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使用成本更低的电动车。
除了油费,保养成本的差距也不小。
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结构复杂,需要定期更换机油、机滤、火花塞等各种耗材,每次保养下来都要花个几百甚至上千块。
而电动车的结构相对简单很多,保养项目无非就是检查一下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换换空调滤芯,费用要低得多。
这两笔账一合并,小型燃油车在经济性上的那点优势,在电动车面前几乎荡然无存。
当然,中国这么大,各地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说小型燃油车就完全没有市场了。
在一些充电设施还不太完善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乡镇和农村市场,燃油车依然是很多人无法替代的刚需。
比如在西北的一些省份,很多村镇之间距离远,公共交通不便,而且充电桩的覆盖率非常低。
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来说,一辆车的可靠性和便利性是首要考虑的。
一位在甘肃乡镇开杂货铺的店主就说过,他每周都要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进货,对他来说,车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他不敢买电动车,因为村里根本没有充电桩,万一车开到半路没电了,那一车的货怎么办?
而且冬天天气寒冷,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会打很大的折扣,这更增加了使用的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燃油车就让人心里踏实多了,加满一箱油能跑好几百公里,就算没油了,到镇上的加油站随时都能加上。
在这些地区,燃油车凭借其成熟可靠的技术和完善的补能网络,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燃油车的市场规模依然庞大,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在这片燃油车的“自留地”里,唱主角的也已经不再是小型车了。
现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买车,眼光也越来越高,他们同样追求大空间和实用性,很多人买车会直接选择像哈弗H6这样的国产SUV。
因为这样的车不仅看起来大气有面子,而且底盘高,能适应更复杂的路况,后备箱空间也大,无论是过年回家拉年货,还是平时帮衬家里干点农活,都更加得心应手。
相比之下,小型油车在他们眼里,就显得空间小、不那么实用了。
所以说到底,小型燃油车的逐渐式微,并不是因为电动车已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实际上电动车也存在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电池安全和保值率低等问题。
真正的原因在于,小型燃油车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被夹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往上看,有价格相差不大但空间、配置、舒适性都高一个档次的紧凑型轿车和混动车型;往下看,有价格更低、使用成本也极低的国产小型电动车,这些电动车虽然续航不长,但作为城市代步工具已经足够,而且在智能化配置上往往还更有优势。
小型燃油车就这样被上下夹击,它曾经引以为傲的省油优势被电动车彻底颠覆,它唯一的灵活性优势,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大”和“全”的需求面前,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它就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当时代的大潮改变方向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留在了沙滩上。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和升级,也是我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
或许再过些年,我们真的只能在二手车市场或者汽车博物馆里,才能看到这些曾经满街跑的灵巧小车,向后辈们讲述那个属于它们的年代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