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落下,广汽埃安的工厂大门前,保安用惯常的动作扫视着进出的人流。
空气里没什么异动,只有偶尔飘来的电焊味和远处传来的生产线节奏,像是心脏在喘息。
如果你在十个月前路过这里,大概率会看到一群员工在休息区围着手机,盯着那令人振奋的销量数字——一条条“突破四万”“超越蔚小理”的公告刷屏,气氛仿佛刚刚中了双色球一等奖。
而现在,大家低头的姿势还是一样,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却换成了“销量六连降”,以及各种“跌到第16位”的排名红条。
气氛也变了,像是双色球开奖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只是买了个概率。
如果我是埃安的一名数据分析师,此刻可能正在琢磨:这场下滑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
是产品,还是市场,抑或是那条早就埋下的网约车基因?
但比起追溯错误,大家更关心的是明天的销量会不会还掉。
广汽埃安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有点像一出老派刑侦剧——嫌疑人只有几个,动机也不算隐晦,可真正的答案总是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2023年,埃安一度成为新能源舞台上的明星选手,销量一路飙升,风头盖过蔚小理,几乎和比亚迪、特斯拉拉手称兄。
那会儿集团高层也曾豪言壮语,目标是“把蔚小理改成埃小蔚”,听上去像是要把江湖三剑客变成自家的门派。
然而,风水轮流转。
2024年,吉利、长安、奇瑞等老牌玩家突然开了外挂,连蔚小理都开始出奇制胜。
埃安的销量从48万辆掉到37.5万辆,排名一路下滑,到了10月已经跌到第16。
整个广汽集团的三季报也创了历史新低,亏损17.74亿元。
你要说这不是危机,恐怕连保安都不信。
表面上看,这是爆款产品失灵的典型案例,但技术、品牌、市场层层交错,像是案发现场的脚印和指纹,单凭一种解释始终不够。
埃安的产品线,曾经以AION S网约车为代表,靠长续航和低成本,在B端市场大杀四方。
短期来看,这无疑是聪明的打法:先抢市场蛋糕再谋升级。
但网约车标签深植人心,品牌形象就像是穿在C端用户身上的B端制服,怎么都脱不下来。
近两年,埃安试图洗白身份,推出了“三龙”系列,还独立了高端品牌昊铂,并在今年6月把B端业务单独做成新品牌。
理论上,分工明确是公司治理的法宝,但实际执行中,“避免资源内耗”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写在考卷上的标准答案,操作起来却像是在回收站捡硬币。
更有意思的是,埃安还搞了场“京东+宁德时代”的跨界合作,推出UT super,走的是“10万级换电”概念,仿佛想一口气把技术、渠道和价格都玩个遍。
结果呢?
换电模式在C端普及率低,核心卖点还是更适合B端,最终成了谁都不太满意的折中产品。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产品定位模糊,是中国车企的老毛病。
一边想讨好家庭用户,一边又舍不得丢掉网约车的旧饭碗,像是在两条河里各踩一只船,最后不是掉水里,就是双脚被撑到抽筋。
在UT super这类车型上,埃安展示了“病急乱投医”的典型操作。
价格区间上上下下,配置既想兼顾实用又要凑科技感,结果在吉利和比亚迪的精细分工下,彻底被边缘化。
这让我想起某次陪朋友去买二手车,销售员一口一个“适合家用也能拉货”,再多问两句就变成“其实很多司机用来跑网约车,也不错”。
我们都知道,这种定位等于没定位——谁都想要,谁都买不下手。
说到这里,吉利银河的逆袭轨迹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犯罪”的模板。
吉利没有搞多头并进,而是把几何、翼真等子品牌全部并入银河,资源和品牌向一个方向集中。
在价格区间、用户画像、产品矩阵上,银河比埃安清晰太多。
银河的爆款密码不是产品搞得多,而是把技术和资源钉死在主流需求上,20万以内的家庭市场,一口气推出7款销量过万的车型。
你要说这不是“案发现场的最佳嫌疑人”,我都替刑警着急。
回头看埃安,产品定义和技术转化的逻辑链条始终断断续续。
手头有弹匣电池、夸克电驱这样的技术资源,却没能大规模下沉到主力车型。
增程市场爆发时没赶上,纯电路线又被对手堵得死死。
星源增程技术虽然亮眼,但要在红海市场杀出重围,甚至都不如银河那样“把资源用在刀口上”。
这里插一句,作为旁观者,每次看到车企把技术、价格、定位像调味料一样,四处撒一把,就不禁怀疑,是不是管理层开会的时候,桌上都备着一份“谁都不得罪,谁都想要”的行动指南。
黑色幽默地说,销量是唯一的裁判,但每次判决下来,车企都觉得是自己倒霉,市场太冷,消费者太挑。
广汽集团喊出“战时状态”,启动了所谓“番禺行动”。
说实在的,战时动员这个词用在车企,有种“警察介入家庭纠纷”的尴尬——表面上很严肃,实际操作还是靠内部竞聘上岗、资源重新分配。
杨龙从三菱空降埃安,带来合资品牌营销经验,理论上有助于品牌升级和市场开拓。
但在中国新能源这个泥潭里,光有经验远远不够,还需要精准的资源下沉和用户需求匹配。
从用户节到“AI上生活好状态”,埃安最近的营销动作越来越像是一场自救。
本质上,车企的危机就是老故事:没有核心爆款,技术和资源分散,用户找不到归属感。
这不仅是埃安的问题,也是广汽集团整体转型的缩影。
与其说是管理层没想明白,还不如说每一步都想得太明白,反而什么都舍不得放弃。
冷静来看,真正的爆款攻坚战,不是盲目推新品,也不是跟风搞跨界合作,更不是喊几句“战时状态”就能解决。
埃安需要彻底剥离网约车标签,聚焦主流C端用户,集中火力打造1-2款有代表性的家庭车型。
技术资源要全面下沉,别再让夸克电驱和弹匣电池只活在PPT和发布会上。
当然,说到底,方向再明确,还得市场买账。
在这个爆款制胜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才是最终判决。
如果我们都承认,产品力是唯一的通行证,那么所有关于战略、品牌、技术的争论,最后都指向一句话:你究竟能不能让用户为你买单?
所以,故事讲到这里,还没到结局。
广汽埃安到底能不能在体系变革、产品聚焦、技术下沉这三道工序上做出突破,下一份销量榜单会不会依然是“无缘金九银十”或者,“又掉了队”?
你说,假如你是埃安的决策者,在爆款和品牌生死之间,你会怎么选?
还是像很多企业一样,继续在“谁都不得罪,谁都想要”这条路上,走一走看一看?
市场的答案,暂时还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