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丰富多样的轨道交通体系中,有一种被市民亲切称为 “猪儿虫轻轨” 的特色线路,它以憨态可掬的外形和独特的运行模式,成为山城交通的别样名片。这里所说的 “猪儿虫轻轨”,实际上指的是重庆璧山云巴,其正式名称为 “重庆市郊铁路璧铜线示范段” 。作为世界上首条拥有独立路权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立体智能交通系统,璧山云巴自 2021 年开通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
从外观上看,璧山云巴的列车车身圆润、线条流畅,且通常只有两节车厢编组,与常见的地铁、轻轨列车相比,显得短小精悍,远远望去,就像一只胖乎乎的 “猪儿虫” 在轨道上缓缓蠕动,这一可爱昵称便由此而来。其车辆设计不仅注重外形的独特性,更强调实用性与舒适性。车厢两侧设有大面积窗户,为乘客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无论是沿途的城市街景,还是绿意盎然的公园风光,都能尽收眼底。
璧山云巴在技术与运行原理上,与传统轨道交通有着显著区别。它属于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其轨道通常为高架形式,占地空间小,对城市地面交通的干扰极小。列车依靠橡胶轮胎或导向轮在轨道上行驶,这涉及到独特的机械传动原理。传统轨道交通多采用钢轮钢轨的刚性接触,而云巴通过胶轮与轨道的弹性接触实现运行。当列车启动时,安装在转向架上的驱动电机通过减速齿轮箱,将动力传递至橡胶驱动轮,橡胶轮与轨道表面产生的摩擦力推动列车前进 。这种传动方式类似于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接触,但因轨道表面平整度更高,能有效减少能量损耗。同时,由于橡胶轮的弹性形变特性,在通过弯道时,车轮与轨道的接触面积会动态调整,相比钢轮钢轨系统,极大降低了过弯时的机械磨损与噪音。
在动力驱动方面,璧山云巴搭载了先进的无人驾驶系统。其核心动力来源于直线电机驱动技术,这与传统旋转电机的传动方式截然不同。直线电机摒弃了复杂的中间传动装置,如皮带、链条或齿轮组,通过在轨道梁内安装感应板,与列车底部的直线电机定子相互作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直线运动的动能。具体来说,当电流通过定子线圈时,会产生交变磁场,该磁场与感应板中的涡流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牵引力,推动列车沿着轨道直线行驶。这种驱动方式不仅减少了机械部件的磨损,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还能实现更精准的速度控制和更强的爬坡能力。此外,云巴采用复合制动系统,在正常行驶减速时,优先采用电制动,将列车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反馈回电网,实现能量回收;当电制动不足或遇到紧急情况时,空气制动系统迅速介入,通过压缩空气推动制动闸片,抱紧轨道两侧的制动盘,使列车安全停下,这一过程涉及到精密的气压传动与机械杠杆原理,确保制动的及时性与稳定性 。
同时,它还配备了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配置,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安全性。当进入高峰期时,云巴的 “大脑”—— 智能控制系统,会远程下达命令,灵活调整运行间隔时间,以满足客流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云巴采用电能驱动,无污染、无废气排放,完全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出行理念。
与重庆其他轨道交通,如地铁和传统意义上的轻轨相比,璧山云巴在功能定位上也各有侧重。重庆地铁通常承担着大运量的运输任务,主要服务于城市核心区域以及人口密集的大型居住区、商务区之间的快速通勤,线路往往贯穿城市的各个重要节点。传统轻轨(如重庆的跨座式单轨)则属于中运量轨道交通,以其灵活的转弯半径和较强的爬坡能力,适应山城复杂地形,连接起城市的不同组团。而璧山云巴作为小运量轨道交通,主要用于解决城市短途和小运量出行需求,尤其在璧山区域内,它有效串联起了璧山高铁站、轨道交通 1 号线璧山站,以及沿线的枫香湖儿童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东岳公园等多个重要场所,打通了城市 “微循环”,完善了璧山区域内的交通 “轨道 + 公交 + 慢行 + 步行” 系统,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乘坐体验上,“猪儿虫轻轨” 也别具一格。由于全程无人驾驶,乘客在头尾两端朝向挡风玻璃的座位就坐时,可以体验到如同自己驾驶一般的行进视角,这种独特感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不过,也有部分乘客反馈,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晃动幅度相较于地铁会稍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云巴采用的橡胶轮支撑系统,虽然在减震降噪上表现优异,但相比地铁钢轮钢轨的刚性支撑,在抗横向晃动的稳定性上稍显不足。车辆通过弯道时,离心力作用下,橡胶轮与轨道之间的弹性变形会导致车身产生一定侧倾,而地铁的钢轮在轨道的刚性约束下,能更好地保持车身稳定,这也正是云巴独特运行模式带来的别样体验。
重庆的 “猪儿虫轻轨”—— 璧山云巴,以其独特的外形、先进的技术和实用的功能,成为重庆轨道交通大家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为璧山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便利,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重庆交通魅力的独特窗口,更展示了重庆在城市交通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