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安全必须双手握方向盘

最近有个数据挺扎眼的,说是2023年国内某款搭载“智驾系统”的新势力车型,上半年累计发生了48起事故。听着是不是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吧”?尤其是被打上“智能驾驶”标签的车,按理说不应该更安全吗?可怎么反而成了事故高发区?再一看网上的讨论,大家都吵翻了。有的说这是技术不成熟的锅,有的直接甩锅给司机“偷懒”,还有的干脆喊着“智驾等于智障”,觉得这些功能就是车企营销过头、给自己挖了坑。

但冷静点,这48起事故真的有那么吓人吗?放到整个行业里,它算不算一个特例?车企在智能驾驶上的钱,是不是都打了水漂?咱们慢慢拆开来看。

先别急着下结论,把数字捋捋清楚。48起事故占这款车总销量的比例是多少?对比所有交通事故,智驾车的事故率到底高不高?这一看,真不算多。这款车型上半年卖了4万多辆,48起事故的发生概率是千分之一左右。再往大盘里摆一摆,全国每年机动车的事故率按百万分之几来算,其实传统燃油车的平均事故率也没比它低多少。只不过智驾车因为“智能”二字,自带放大镜效果,出事了就容易上热搜。

再看这些事故的具体情况。大部分是低速追尾、刮蹭,还有一小部分是司机对系统的操作失误,甚至有些根本是司机彻底撒手不管,把车当“保姆”用,结果系统提醒了半天也没人接管。这就让问题显得更复杂了:这些事故,究竟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人对技术的误解?后者恐怕占了很大一部分。

接着咱们再看看车企账上的钱。智能驾驶是块大蛋糕,但同时也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放眼整个行业,新势力们砸在智驾上的研发费用,动不动就是十几个亿起步。去年有家新势力车企,光是研发这块就烧了年收入的20%。甚至有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毛利润。听着是不是有点“这家伙还能活下去吗”的感觉?但问题是,这钱烧得真就没谱吗?

驾驶安全必须双手握方向盘-有驾

先别急着吓自己,咱们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在智驾研发这事上,大家其实都差不多,根本看不到谁能轻松赚到钱。特斯拉这种看着风光无限的“老大哥”,早些年也是拿着天量亏损硬砸出的市场,赚到钱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再看国内的传统车企,研发投入占比没新势力那么夸张,但在智能驾驶这条路上,还真不一定跑得比新势力快。你说这算不算行业现象?起码目前来看,谁都得陪跑。

那问题又回来了,车企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对很多新势力来说,智能驾驶是个必须要赌的方向。你不砸钱,别人砸;你不跑,别人就跑在你前面了。这是战略性亏损,先抢赛道,再考虑赚钱。传统车企大部分家大业大,可以慢一点、稳一点,但也不能不跑。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智能驾驶是未来趋势,谁第一个站稳,谁就有可能吃到最大的蛋糕,只不过吃蛋糕之前,得先熬过这段“烧钱期”。

所以说,别着急看表面的数据下结论。48起事故,听着吓人,但背后大部分原因是司机和技术之间的“磨合”还没到位;研发费用看着高,但这其实是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不是谁一家独有的状况。智能驾驶是个新东西,新东西的路都不会平坦,但这并不代表它是死路。

最后,再多嘴一句。智能驾驶这事,看着是车企的竞争,其实也是消费者的学习和适应。技术本身再牛,宣传再到位,如果用的人心态没摆正,还是想着“车自己开,我负责睡”,最后肯定出问题。这点上,雷军那句话说得没毛病:“不管有没有智驾,都一定要安全驾驶,不要把双手离开方向盘。”毕竟技术再智能,也得有个“人”兜底,才能真正跑得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