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二手车行业出现了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数据:超九成二手车商面临亏损,毛利率普遍跌到4%~6%之间,能跑到10%以上的车商寥寥无几。而更夸张的是,有29%的企业甚至毛利率跌破4%,已经贴着运营成本的底线走了。再搭配二手车库存周期拉长到56天,部分车商库存甚至压了100天以上,这些数字往外一摆,感觉整个行业就是在挣扎着“续命”。这也难怪有人会感慨:“二手车行业彻底崩盘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些数字确实不美,但它们真的意味着行业没救了吗?咱们一步步拆开来看。
先说销量。2024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了1961万辆,增长了6.52%,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据看起来挺光鲜,但紧接着的问题是:销量涨了,为什么利润却这么难看?这就牵扯到毛利率的问题。二手车商的毛利率常年不算高,虽然之前暴利时代确实有,但大部分小车商早就不靠卖车本身赚大钱了。真正压垮车商的,是库存周期拉长和现金流紧张。库存车压着不动,不光占用资金,还得持续付场地费、维护费;车卖不出去,就没现金去收新车,资金链一旦断裂,后续就很难撑下去。这个问题,在今年尤其凸显。
再看营收。二手车行业整体交易金额超过了1.2万亿,规模是大,钱也确实走了不少账,但问题是这些钱大部分都停在流转环节,实际落到车商手里的利润并没有相应增长。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新车价格大战的“外溢效应”。比亚迪汉EV这种新车,原价二十几万,一波降价直接拉到二十万以下。同年份的二手车价格瞬间打成对折。那些之前高价收来的库存车,直接成了烫手山芋。车商为了止损,只能降价抛售,而这一降价,利润空间几乎被压到极限。
有时候,你看着这行业怎么都亏,但其实亏的钱并不全是“真实亏损”,这里面有不少结构性问题。比如毛利率低,是不是因为车商们投了更多钱去搞售后服务?库存周期长,是不是因为车商在调整收车标准?还有部分企业,特别是那些体量大的车商,他们的盈利模式本身就不是靠单一卖车赚钱,而是靠增值服务拉营收,比如检测、维修、保险这些业务,虽然短期来看利润被分散,但长期可以提升客户黏性。所以你说亏吧,肉眼确实亏,但背后有些亏损是战略性的。
说到这,就不能忽略新能源车对整个市场的冲击。传统燃油车和二手车这一挂,能撑到现在已经是不容易。新能源车的新车价格战让消费者转头去买高性价比的新车,二手车的市场直接被挤压。而且消费者的购车逻辑也变了,以前大家讲究追求品牌、性能,现在更在意智能化配置和价格优势,这点新能源车直接碾压传统二手车。更别说新能源车还带着地方补贴政策,对比下来,二手车几乎没有竞争力。
但这事其实也不是二手车行业独有的,咱们拉同行来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企,今年也过得不轻松。新势力新能源车虽然销量看着好,背后很多企业还是亏得厉害,因为他们需要不断烧钱搞研发、打价格战、抢市场。甚至连一些外资品牌,也陷入类似的困境——营收不错,但利润被压得很低。整个汽车行业其实都在经历转型期,谁都不轻松。
再说说这些车商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找机会”?其实大部分车商并不是在盲目烧钱,而是想抓住转型机会。像瓜子、人人车这种企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二手车买卖,开始探索增值服务、线上线下结合;一些小车商则选择做寄售业务,规避库存风险。这些动作看起来像是“求生式转型”,但其实都有章法。至于那些通过自媒体打造IP的车商,他们也不是单纯为了流量,而是为了建立长期的客户信任。
当然,也确实有人是没办法了。不少小型车商,由于抗风险能力太差,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倒下。这些商家退场,并不是行业崩盘,而是市场的正常淘汰。事实上,二手车行业发展到现在,确实应该好好洗牌了。有些原本靠“蒙人”赚钱的车商,时代不再宠着你了。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是有逻辑的。短期来看,二手车行业确实处在低谷期,但并不意味着没救。比如海尔卡泰驰的布局,就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如果车商们能像这样注重售后保障、提升服务体验,那消费者对二手车的信心还是能慢慢恢复的。
最后总结一下,二手车行业确实告别了躺赚的暴利时代,现在是微利甚至亏损的“阵痛期”。但这不代表行业会消失,它只是需要转型。那些看着吓人的数字,背后其实是行业在一步步调整。未来的路不好走,但也不是死路。真正要紧的是,它接下来要迈哪一步,而不是盯着眼前的数字吓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