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摩托车,那简直是国民记忆里的一抹亮色。
那年月,谁家要是擎着一辆雅马哈“劲”系列,那绝对是屯里的弄潮儿,倍儿有面儿。
可事过境迁,再咂摸咂摸滋味,雅马哈当年在华夏市场的表现,似乎又有点儿让人云里雾里。
您寻思啊,九十年代初,东瀛摩托车厂扎堆儿与华夏企业联姻。
重庆建设雅马哈堪称弄潮儿,92年便拔地而起。
更飒的是,94年甫一投产,便祭出150排量的劲虎,这在彼时合资车企里可是凤毛麟角。
要知道,本田、铃木那些,起初都是从125cc的小排量车款入手。
雅马哈上来就是带平衡轴的150,电打火、脚启动一应俱全,技术上那叫一个先锋。
可先锋归先锋,劲虎的际遇也颇令人扼腕。
皆因那辰光国内的零配件加工水平尚未企及,头一批劲虎几乎都是原装进口,再拉到国内攒装。
这身价自然就扶摇直上,卖到了22800元。
要晓得,94年那阵儿,人均薪资几何?
区区三百大洋!
“万元户”都未必舍得置办,能驾驭劲虎的,那铁定是彼时倒买倒卖日进斗金的壕绅。
后来,雅马哈又推出了劲豹SR-Z150。
这车的来龙去脉也颇有嚼头,原型车是SR-Z125,缘于刘德华站台,还被冠以“刘德华版”的美名。
当时经由香江舶来的SR-Z125,身价亦需两万有余。
劲豹算是雅马哈将SR-Z125迭代升级了一下,排量从125cc扩容至150cc,且着手本土化,身价也逐渐回落。
99年那会儿,劲豹的行情跌至17500元,到了2004年,更是落至13000元。
劲豹这车,外形时髦,引擎扎实,还配了大尺寸刹车盘。
结果呢?
被国内其他牌子竞相效仿,直接催生出一个“劲豹款”的概念出来。
您稍稍懂点摩托车,便知这“劲豹款”意味着什么。
雅马哈可不止劲豹,98年还投产了劲龙150太子。
这款车也难逃被山寨的宿命,只不过影响力没劲豹那般深远罢了。
到了2000年,又来了个劲飚200,街跑格调,当时不少后生的Dream Bike。
结局呢?
还是被重庆的本土品牌给盯上了,又是一通猛抄。
说起来,建设雅马哈似乎出了啥爆款,渝城那边就立马有企业着手复刻。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何倾注这般心力搞研发,结果都给他人作嫁衣裳?
步入新世纪,国内诸多城市启动禁摩令,高端摩托车市场一落千丈。
建设雅马哈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劲”系列尽数封存,转而生产天剑125这等125cc的入门级车款。
于东瀛摩托车三巨头而言,雅马哈在华夏市场的营运,恕我直言,算不得成功。
到底是合资伙伴没挑对,抑或华夏市场的山寨能力太过强悍,又或者是雅马哈本身太过“象牙塔”?
其实,雅马哈也并非全然没戏。
2007年,雅马哈天剑王YBR250横空出世,勉强算是打开了一二线城市的中大排摩托车市场。
我记得2009年,我还跟青蛙站长一道攒了个天剑王团购,当时在沪上还颇具声势。
综上所述,雅马哈在车款和技术上的投入,堪称激进。
然激进的投入,却并未换来对等的市场份额,着实耐人寻味。
莫不是因为,雅马哈的步子扯得太大了,忽略了当时华夏市场的客观现实?
抑或说,雅马哈过于执着于技术上的遥遥领先,而罔顾了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又或者,委实是因为华夏市场的仿制能力太过强劲,让雅马哈的创新成果,旋即被淹没在茫茫车海之中?
此事,着实扑朔迷离。
然有一点毋庸置疑,雅马哈“劲”系列的故事,是华夏摩托车发展史上一段颇有意思的注脚。
它既昭示了当时华夏摩托车工业的蹒跚起步,也折射了市场竞争的铁血残酷。
它也警醒着我们,技术固然重要,但仅凭技术,恐怕还不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