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车不久,官方突然推送付费解锁方向盘加热功能;承诺“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却在系统更新后悄然增设流量限制;宣称“电池终身质保”,却在检测时以“人为损耗”为由拒绝保修……多名新能源车主、业内专家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成长的烦恼”。
在政策鼓励消费、使用成本较低、新技术新功能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新能源车销售持续火爆。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5%,市场占有率达40.9%。然而,新能源车多了,相关纠纷就多,电池、智能驾驶等方面问题不少,主要问题之一是虚假宣传,即商家宣传、承诺、保证与消费者实际体验相差甚远。
譬如:商家保证某款车型“半年内不会迭代”,但消费者吐槽,“3个月前才提的车,如今已经出了升级版,续航多了100公里,价格还便宜2万元”;购车前商家承诺“您买车时看到的功能后续免费开通”,结果是“方向盘加热功能需付费订阅”;“宣传时说‘解放双手’,出事了却说是‘辅助驾驶’”……类似问题不少。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越来越卷的背景下,部分商家不是通过规范、诚实的宣传去扩大销量,而是通过各种“好听的话”误导消费者,或者说引诱消费者下单。至于购车后宣传与实际不符,商家无非三种应对之招:要么对误导性宣传进行辩解,要么面对消费者投诉久拖不解决,要么适当给点补偿打发消费者,应该是设计好的套路。
而消费者被新能源车商的“嘴”忽悠后,要么汽车资产快速贬值,要么实际使用功能或权限受到限制,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了驾驶安全。比如消费者林女士有一次开车行驶在快速路上,车辆在开启“L3级自动驾驶”时未能识别施工路障,险些撞上隔离墩,而其购车时的宣传视频,画面中的字幕写着“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客观而言,虽然新能源汽车综合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智能驾驶等功能并不稳定,就是说智能驾驶不能保证安全,按说,商家应该对消费者“实话实说”,以避免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然而,汽车厂商和销售商只向消费者展示乃至夸大好的一面,对安全隐患等很少提及。至于续航能力、功能付费等方面,某些车商则是能骗就骗。
12315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共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占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总量的22.4%。主要问题之一,是虚假或“超前”宣传具有远程智能泊车或自动驾驶功能等。如果说车商靠“嘴”忽悠是个案,社会危害比较有限。然而,不少新能源车主被忽悠后合法权益受到伤害,这必然影响到新能源车消费。
所以,该给新能源车商的“嘴”把把门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在购车前先了解新能源车的宣传陷阱,不仅要把车商的宣传、承诺、保证作为证据进行保存,还要详细查看购车合同,尽可能将车商的关键承诺写进合同防止后续变卦。行业协会应当对车企加强诚信建设,重视行业自律。有关部门不妨对车企虚假宣传开展专项整治。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某些技术的不成熟不稳定可以理解,但车商不能放大优点掩盖缺点忽悠消费者。毕竟汽车属于大件商品,而且关乎消费安全,只有车商宣传“有一说一”,消费者明明白白购车,才能避免消费纠纷,做大市场“蛋糕”。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