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

动力电池选择,如何权衡?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针对电池安全及技术发展,大家已经形成很多共识,比如用户真正在意的,就是“我开起来安不安全”,还有“续航到底能跑几个小时”,那么今天,我想把话说得更透彻一点,我的观点是,与其执着追求某一项电池黑科技,不如先看真正能量与风险的平衡点,别被单一数据绑架,其实安全、续航、成本三者,才是绕不开的核心,还是拼这些综合实力。

我们能发现,李云飞代表比亚迪,说了不少关于电池赛道的想法,而不少人的关注其实是“固态电池到底强在哪里”,以及“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要怎么选”,从全球数据市场并不是非黑即白,其实每种电池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就像新能源车企们,既有拼长续航的,也有拼安全性的,选择其实正是多元化趋势的体现,日本、韩国车企,早年大量用三元锂,追求能量和小体积,欧洲也跟风了一阵,但到了中国市场,因为公交、出租车等大量对安全极度敏感的应用,磷酸铁锂直接成了主流。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故事很值得说说,比如深圳公交,“上万辆车,日夜奔波,十几年极少有自燃新闻”,一旦发生问题,处理难度很大,所以各地主管部门特别在意,便选择风险更低的电池,从2012年到2022年,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国内公交电动化率全球第一,自燃事故率却远低于全球平均,这或许就是安全底线的最佳体现。

可是,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轻便好用,造支撑长途旅行的乘用车确实有优势,然后今年很多新厂商,为了拼续航里程,不惜采用大容量三元锂,结果有些碰撞案例一出来,大家又开始担心安全问题,上海、广州等城市,近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元锂车型的自燃概率,确实比磷酸铁锂高出约1.6到2倍,也有车企通过优化热管理设计,把风险压了下来,因此安全其实不是“电池类型”单一决定的,还是和整车系统有关。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说到固态电池,其实这是最近火爆的话题,不光中国,全球车企都在下注,不过从实际落地来虽然理论上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顶尖,但目前还没大量装车,成本、量产工艺都是难关,行业采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装配量占比不到2%,短期内还没法替代现有主流方案,于是很多专家建议,别单看“标签新不新”,还是要关注现阶段啥方案能真正服务到日常出行。

说回市场选择,用户真的需要“最安全”吗?其实消费者关心的最大痛点是“用了不会出事,最好开得远又不贵”,那安全排在第一,这是不变的硬道理,另外两个维度也不能忽略,比如如果一辆车续航只有150公里,哪怕再安全也没多少人会买,反之,一辆车续航可以到600公里,成本低,但自燃风险增加,用户也会犹豫。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举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比如蔚来ES6,有用户数据就显示,车主选择这款车,主要是看它续航和充电效率,但也有不少人关心电池热失控应急方案,蔚来通过系统级冷却,让三元锂电池风险可控,也让用户体验提升,这说明,“安全意识”和“技术进步”本身是在正向联动。

市场约束条件,和技术突破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两者都得跟着走,像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不仅安全,也降低成本,适合网约车、公交等大规模应用,而理想、小鹏等新势力,更愿意用高能量三元锂,拉长续航冲击高端,但每一家最后其实都绕不开“如何降低风险、提升体验”的命题。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还有一点,别忘了电池之外,配套设施也非常重要,比如充电桩密度,热管理系统、应急保障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电池实际表现,根据2023年中国充电行业数据,磷酸铁锂车型充电次数远高于三元锂车型,这说明安全稳定的电池,更适合高频通勤,而高端乘用车,更讲究极限续航和个性化体验,这就是市场分层的结果。

最后,我们不难看出,电池选择从来不是一锤定音,安全、续航、成本,三者缺一不可,比如如果未来固态电池量产,或许能真正兼顾三者,但现阶段,大家还是得遵循实际场景的权衡,选对适合自己的方案。

告别电池焦虑,比亚迪为何坚定选择磷酸铁锂?-有驾

归根结底,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不过用户要的不是技术标签,而是实打实的安全与体验,那么面向未来,你更愿意选择安全优先的技术,还是续航为王的方案呢?又或者,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某一天,固态电池真的能够彻底颠覆现有的格局,让所有人都不再纠结?这个问题,或许要等下一轮技术革命,才有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