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坐过公交车或者长途大巴,我们对它们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启动时那一声巨大的引擎轰鸣,伴随着微微的震动和一股熟悉的柴油味。
虽然现在路上的私家电动车越来越多,但这些关系到我们日常出行的大块头,似乎在技术上总感觉慢了半拍。
人们不免会想,把公交车的发动机换成电池和电机,不就行了吗?
事情要是真这么简单,那可能就低估了工业制造的复杂性。
最近,国内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发布了一项新技术,明确地告诉大家,电动客车的时代已经不只是替代燃油车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做到全方位的超越,真正实现“电比油强”。
这听起来口气不小,究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还是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
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我们普通人不太了解的硬核科技呢?
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比亚迪推出的一个名为“e-Bus平台3.0”的全新技术架构。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不单单指某一款新车,它更像是一套完整的造车蓝图或者说是一个先进的“工具箱”。
过去很多电动客车的制造思路,或多或少都有些“油改电”的影子,也就是在传统燃油客车的底盘基础上进行改造,把电池、电机等部件“见缝插针”地安装上去。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电池组又大又重,为了不影响车内空间,往往只能挂在车底或者放在车顶,导致整车重心偏高,开起来稳定性欠佳,乘客也容易晕车。
而且,各个系统之间都是独立运作,协调性差,能耗也高。
比亚迪这次的做法,可以说是彻底抛弃了旧有的框架,从一张白纸开始,重新思考和设计了一辆真正为电气化时代而生的客车应该是什么样子。
要做到这一点,底气是关键。
比亚迪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已经默默耕耘了十七年,投入的研发资金累计超过140亿元,背后是一个超过七千人的庞大工程师团队。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是全球少有的能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核心的半导体芯片这四大关键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企业。
这就好比一位顶级厨师,他不仅厨艺高超,甚至连食材的种植、锅具的打造都了如指掌,那么他对最终菜品的品质控制能力,自然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这套全新的技术平台究竟厉害在哪里?
我们可以从三个与我们乘客和运营方最息息相关的方面来理解:效率、安全和智能化。
首先是效率,这是所有电动车都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对于每天都要跑上几百公里的营运客车来说,能耗和续航至关重要。
很多人都有一个印象,就是电动车一到冬天就“不给力”,续航里程大打折扣。
比亚迪这次拿出的一个“杀手锏”,就是全球首个在客车上量产的1000V高电压平台。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电流就像水流,电压就像水压。
要想输送同样多的水,要么用很粗的水管(大电流),要么用很高的水压(高电压)。
用粗水管不仅成本高,而且水在流动中摩擦损耗也大,会产生很多热量。
而提高水压,就可以用更细的水管来输送,能量损失会大大减小。
同理,将客车的电压平台从普遍的500-600V提升到1000V,整车工作时的电流就小了很多,线路发热量锐减,能量传输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根据官方数据,配合上更先进的碳化硅控制芯片和一套能够智能协同管理热量的系统,整车的综合能耗最大可以降低18%。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公交公司来说,一年下来节省的电费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开支。
更直接的好处是,在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车辆的续航里程能比以往多出50到80公里,这基本上解决了北方城市在冬季运营电动公交车的最大顾虑。
其次是安全,对于承载着几十条生命的公共交通工具来说,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过去大家对电动车安全最大的担忧,莫过于车底那块巨大的电池。
比亚迪这次采用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叫做“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简称CTC。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把电池看作一个需要额外安装的“配件”,而是将比亚e迪自家的刀片电池,巧妙地设计并融合到底盘的骨架结构中去,让电池本身就成为车身承重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第一,电池被整个高强度的车身框架牢牢地包裹和保护起来,比亚迪宣称其电池包可以承受50吨重卡的碾压,抗挤压强度远超国家标准,从物理结构上就将安全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二,由于电池与底盘融为一体,整车的重心被降到了最低,行驶起来会异常平稳,大大降低了在转弯或紧急避险时发生侧翻的风险。
同时,这种设计也节省了大量空间,使得车厢内部可以设计得更平整、更宽敞。
最后是智能化带来的舒适与安心。
以往我们坐大巴,路面稍有不平,车里就颠簸得厉害,体验感并不好。
比亚迪将自家高端乘用车上备受好评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经过适配和优化,首次应用到了客车上,推出了“客车云辇A”。
这套系统就像给客车装上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和灵敏的神经,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路况,主动去调节悬挂的软硬,来过滤掉大部分的路面颠簸。
乘客的直观感受就是,车子变得非常平顺,过减速带都感觉不到明显的冲击,大大缓解了长途旅行的疲劳和晕车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平时我们察觉不到,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智能技术。
比如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在雨雪湿滑路面可以防止车轮打滑,让车辆牢牢抓住地面;还有高速爆胎稳行系统,万一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爆胎,系统能瞬间介入帮助驾驶员稳定车辆,避免灾难性的失控。
这些智能化的加持,让客车不再是一个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更懂乘客、更能保护乘客的移动空间。
基于这个全新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C11客车,就成了这些先进技术的集中展示。
它在满载乘客并且开启空调的实际运营条件下,续航里程依然能达到400公里以上,完全满足了绝大部分的客运需求。
从能耗经济性、安全性、乘坐舒适度到智能化水平,它都实现了对传统燃油客车的全面超越。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长达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
如今,比亚迪的新能源客车已经销往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街头,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电动大巴在安静平稳地运行。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成功,更是中国技术标准和绿色发展理念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