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以纯电动汽车(EV)为主,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虽然它们能够获得绿色车牌(得益于国家政策),但在北京的地方政策下,它们仍然受到与燃油车相同的限行措施,且车牌摇号与燃油车共享同一池。
至2025年,北京设定的新能源车目标数量是200万辆,即全部为电动车。然而,距离这一目标仅剩下三年的时间,当前的电动车牌照增长数量也仅限于每年6万辆,即使照此速度发展,到2025年最多只能新增18万辆。即便将10万个指标全部用于电动车,总数也仅能达到30万辆。
目前,北京市场上所有的电动车(特指小客车)总数不超过50万辆。即便是将未来可能新增的18万或30万辆车辆计算在内,这一数字也远未达到100万辆,更不用说200万辆的目标了。
若依照当前的牌照政策,这一目标显然无法实现。为实现此目标,必须调整现有政策。从数字上倒推,若200万辆电动车占整个小客车市场的30%,则意味着小客车的总量应控制在600万辆左右,即几乎不增加或仅微量增加燃油车数量。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唯一的途径似乎是大规模地将燃油车替换为纯电动车,至少需要替换140万辆燃油车。然而,这一举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北京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停车位资源十分紧张,目前全市仅有380万个停车位,意味着近一半的车主没有固定停车位。
根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的相关负责人在今年4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市已建成充电桩25.6万个和加氢站10座。到2025年,北京计划建成充电桩70万个。然而,目前北京的新能源车数量已达56万辆,其中至少47万辆是纯电动车,这意味着平均每两辆车才拥有一个充电桩。若到2025年电动车数量达到200万辆,而充电桩数量仅为70万个,那么平均每三辆车才将拥有一个充电桩。
此外,北京地处北方,冬季低温持续数月,锂电池的性能受温度影响显著,这也是许多人抵触纯电动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燃油车向电动车的大规模转换,将面临巨大的阻力和挑战。尽管有观点认为可能通过强制措施来推动这一转变,但涉及到数百万车主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这样的举措是否可行,是否会引起不良后果,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或许,领导层已经有了应对策略,但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只能静观其变,用那句常说的外交辞令“拭目以待”来形容我们对此事的看法。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强制燃油车更新为新能源车,但这样的措施无疑会遭到燃油车车主的强烈反对,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也是难以预料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