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人事巨震,少帅阶层加速崛起

汽车行业人事巨震,少帅阶层加速崛起-有驾

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人人紧绷着的一根弦。随着价格战不断升级,行业淘汰赛已悄然启动。尽管“反内卷”呼声渐起,但行业厮杀已至白刃相搏,上游供应商、主机厂、终端经销商,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为突破增长瓶颈,众多车企将目光投向管理创新,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探索新的增长点。据《企业观察报》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汽车行业及其供应链上企业已累计发生超过55次重要人事调整,涉及人数近百名,展现出行业求变的强烈意愿。

01

国企变阵求新

汽车国企在行业深度变革中肩负着引领产业升级、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双重使命。面对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加速的市场格局,东风、长安、上汽、北汽福田等头部企业正通过人事调整重构组织能力,将人才战略作为撬动战略转型的支点。

东风股份董事长张小帆曾在40天内连升三级。2024年3月,东风集团成立商用车事业部,整合分散资源。4月17日,他从东风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起步;5月7日,兼任东风商用车董事长;5月26日,正式执掌东风股份。这一快速晋升背后,是东风集团商用车业务重组与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

汽车行业人事巨震,少帅阶层加速崛起-有驾

张小帆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出身的技术型管理者和“少壮派”,肩负推进改革的重任。2025年第一季度,东风商用车销售超3万辆,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89%,这一业绩为他的晋升奠定了基础。其快速晋升不仅体现了集团整合中重型卡车、轻型商用车等分散业务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集团打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的决心。

长安汽车的动作指向体系变革。5月底,长安任命两名产品CEO分别掌管引力、启源品牌,旨在打破产品和营销之间的部门墙,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原长安启源市场部总经理狄智睿担任启源产品CEO,原引力市场部总经理袁志雄担任引力产品CEO,二人都向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叶沛汇报。

引力品牌整合了长安自主品牌传统乘用车,2024年贡献销量121万辆,但产品线有些混乱。包括长安欧尚品牌、长安CS系列、逸达、逸动、Lumin等产品曾统统并入引力品牌,亟须梳理;启源作为新能源品牌,虽定位明确,但成立时间较晚,品牌力较为薄弱,产品策略尚不明晰。新设立的产品CEO制度,赋予负责人跨部门资源调配权,可直接对接供应链、制造等环节。这也意味着产品CEO不仅要对销量负责,还要深度介入产品策划、定义及迭代,让产品从“技术思维”转向“用户导向”,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上汽集团的人事调整则聚焦技术突围与新能源转型。4月,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院长芦勇卸任,接任者是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王从鹤。在4月10日举办的上汽之夜活动上,王从鹤以上汽创新研发总院院长头衔参加谈论,而芦勇则以上汽底盘专家身份登台演讲。

王从鹤作为资深技术专家,其职业轨迹贯穿汽车驱动系统研发、新能源整车产品开发等核心技术板块。随着王从鹤正式履新,于2025年初组建的上汽大乘用车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其领导架构:由1名核心负责人协同6位专业领域高管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将共同构建起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望为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加速乘用车业务战略变革,上汽名爵品牌于半年内完成关键人事调整:原事业部总经理周钘卸任,由深耕新能源汽车营销领域的陈萃接任。在6月30日MG Holiday夏日发布会暨夏季新车发布活动中,这位90后“少帅”以新身份首次公开亮相,正式开启管理新征程。

陈萃在上汽大众ID营销团队任职时,凭借对电动车市场的洞察力,成功推动ID.3“聪明款”销量攀升,积累了扎实的新能源营销实战经验。如今执掌名爵,陈萃将直面复杂的全球市场挑战:既要突破欧洲市场的关税壁垒,实现海外市场的持续深耕;又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品牌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6月23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人事调整公告。原副总经理巩海东因工作安排发生变动而离任,后续将按程序逐步完成外派董监事职务的退出与变更流程,不再担任公司其余职务。此次人事变动中,刘旭光与孙京获任副总经理,原职工代表职务由现任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李庆华接任。

新任副总经理刘旭光出生于1985年11月,近年来深耕福田汽车市场营销领域;孙京出生于1984年6月,其职业轨迹聚焦人力资源管理。此次人事变动契合全球汽车产业国际化、新能源化、智能化趋势。福田汽车董事长常瑞直言,北汽福田将围绕营销创新、研发突破、供应链优化、国际化拓展、客户体验升级及管理效能提升等核心维度,构建系统性提升体系,重塑企业发展战略锚点,确立新的增长目标与发展方向。

6月23日,奇瑞高端品牌星途(EXEED)的人事调整,成为奇瑞品牌战略布局中的关键补强动作。原理想汽车市场副总裁刘涛正式加盟,出任星途事业部副总裁,全面负责品牌战略规划与执行。刘涛在用户运营领域经验丰富,此次加盟被视作奇瑞推进高端化进程的重要落子。

这些汽车国企的人事调整呈现三大共性特征:一是管理层年轻化趋势显著,以年轻干部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更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节奏;二是技术与专业背景人才占比明显提升,助力企业核心业务发展;三是人才流动加速,通过内部人才的合理调配与任用,优化人才结构。组织能力的重塑,本质上是国企对汽车产业转型变革的主动响应。

02

民企人才博弈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变革背景下,比亚迪、蔚来、小米、吉利、长城等汽车民企纷纷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人事布局,聚焦核心技术与市场拓展。

在战略导向驱动人才配置方面,企业围绕核心战略目标定向引入专业人才。比亚迪人事变动围绕海外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两条主线。为加速欧洲市场布局,比亚迪挖角Stellantis高管拉斯・比亚尔科夫斯基负责德国业务,任命自2025年6月1日起生效。在技术线,智能化负责人唐旻昕、智能驾驶团队负责人廖杰先后离职,显示出比亚迪在技术研发团队上的调整与变革,或许在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研发管理模式。

吉利引入营销专家周钘与智能技术领域的王军,分别强化领克市场竞争力与智能化研发。今年上半年,吉利累计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渗透率超52%。6月单月销量23.6万辆,连续10个月突破20万辆。基于强劲的市场表现,吉利于7月1日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11%至300万辆。进一步上调销量目标也意味着压力骤增,下半年需月均销售超26.5万辆才能达成。吉利实施更为精准的人才战略优化组织能力,聚焦智能化与市场拓展,目的不言而喻。

长城汽车则于6月20日任命吕文斌执掌欧拉品牌,深化新能源女性细分市场战略。

以核心业务为导向的资源整合,也成为车企组织架构调整的关键策略。蔚来将乐道、萤火虫两大子品牌深度整合入主品牌体系,通过拆解产品研发、用户服务、区域销售等核心部门,并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PD&D)及用户服务与体验集群(UE),实现资源集约化管理。此举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显著提升研发与用户运营效率,更触发超10名高管岗位变动,通过管理层架构重塑,进一步强化核心业务协同效应与战略执行效能。

市场竞争压力正倒逼一些车企加速技术升级,驱动行业掀起技术人才争夺热潮。小米汽车延续科技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持续从传统车企引入技术骨干,如5月底前一汽南京研究院CTO陈光的入职,其将主导辅助驾驶感知技术研发。这一举措直指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储备薄弱的痛点,通过外部高端人才引入,企业正加速补全技术短板。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车企对技术路线优化与研发效能提升的迫切需求。

03

国际巨头逆境求生

国际巨头同样因业绩压力启动高管换防。

2024年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3.4%,华晨宝马由此启用首位女CEO宝思齐,将自2025年8月1日起接替戴鹤轩出任CEO。寄望其通过产品创新与策略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Stellantis2024年净营收下滑17%、净利润暴跌70%,促使集团任命美洲区COO安东尼奥·菲洛萨(Antonio Filosa)于6月23日起接替唐唯实执掌集团帅印,肩负起集团重塑的重任;保时捷在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跌30.3%后,加速执行董事会新老更替。并于今年5月宣布了多轮人事变动,意图改善盈利水平。

区域市场战略调整主导本土化人事布局。车企针对重点市场困境进行管理层架构优化。日产在华市场4月销量同比下降15.7%。当月,日产宣布调整中国区管理层架构,强化本土决策效率;为应对中国汽车市场数字化浪潮,6月20日,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成立数字化与传播部门。任命周娟为数字化与传播副总裁,旨在通过组织变革提升品牌传播效能与用户体验,适配本土市场快速迭代需求。

供应链企业同步开启战略转型。汽车零部件巨头基于业务重组需求调整高层架构。伟巴斯特因重大重组提前更换CEO,加速战略转型;大陆集团任命Roland Welzbacher进入执行董事会并接替首席财务官职务,通过管理层调整强化财务管控与战略协同,以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国际巨头汽车及供应链企业的自救行动叠加着全球经济波动、市场需求变化及技术迭代加速背景,其试图打破增长瓶颈,在存量博弈的市场格局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04

背后的行业变革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的人事变动潮,是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无论是传统车企巨头,还是新势力造车企业,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试图通过人事布局来抢占先机。从国内到海外,汽车行业的人事版图正在被重新绘制,每一次人事变动的背后,都隐藏着对企业的深刻考量。

从竞争维度看,白热化的价格战与存量市场争夺,倒逼企业实施“换脑工程”。传统车企亟须打破路径依赖与传统惯性,重塑产品定义与营销模式,完成敏捷创新;新势力则通过引入传统车企资深操盘手,补齐规模化运营短板。这种双向人才流动,实质是企业在成本控制、市场渗透与品牌溢价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战略选择。

技术赛道的卡位战加速人才资源重组。智能驾驶、大模型应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竞赛,促使企业构建“外引内育”的复合型人才矩阵,通过挖角、内部调整等方式优化技术团队,加速技术研发进程。

组织架构层面,企业正从科层制向敏捷型组织转型。为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矩阵式管理、事业部制改革等模式被广泛采用,如将新能源与智能化业务独立拆分,实现专业化运营;供应链企业则通过高管轮岗、跨部门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效协同。

这种人事变动的持续性,折射出汽车产业正经历从“产品竞争”到“体系竞争”的范式转换。未来,企业的人事战略将深度嵌入技术路线图与市场布局中。每一次关键岗位的人事更迭,都可能引发技术创新节奏、市场策略转向的连锁反应,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这场人事大洗牌,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变革,更是汽车行业迈向新时代的序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