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看看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汽车销量排名:第1,丰田,644.02万辆;第2,大众,360.05万辆;第3,福特,290.16万辆;第4,比亚迪,264.85万辆;第5,现代,262.63万辆……你说,这排位还真算是厉害,虽然比亚迪的销量还没赶上丰田的四分之一,但放在中国品牌里,绝对是顶尖的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销量能排在全球第四(这是我估算的,毕竟没有十年的销售数据对比,光看数字可不能把排位定死,别一查发现我说错了),真挺让人震惊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尽管比亚迪之前在国内市场打得火热,国际上的面子其实还没完全开张。(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每次说到销量,也得考虑到市场不同策略,不然容易偏得太偏。)
说到国际市场,比亚迪最成功的可能就是在欧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蜂拥而上的新兵嘛,但其实它的路径没有那么简单。它的车在欧洲被抢着买,原因一方面是价格实在,另一方面它的新能源车型配置还不错,配个大屏、续航够用,整体体验还行。(这个还行有点模糊,但成本控制确实让它有优势。)你想啊,欧盟排放标准那么多,很多传统车企都很头疼,但比亚迪很聪明,早早就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风口。
你别以为比亚迪就只靠价格战赢得市场。研发和品质在暗中支撑着它的面子。我记得一次在听供应链工程师讲:比亚迪的供应链布局,跟拼命收集零件差不多。每个零配件前,都像提前24小时告诉供应商你今天必须准时到,不然就别来了。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像是风中的灯塔,熬过了最危险的断供危机。我曾经跟一个零件商聊天,他说比亚迪催得最狠,但也正因为这样,零件供得稳定。
你知道吗,有时候想想比亚迪的变化,它从几年前刚冒泡到现在成了跟特斯拉竞争的新贵,一大部分是靠研发积累打底的。有时候我会觉得:研发就跟咱平时做饭一样,原料(技术)新鲜,做出来的菜(车)自然好吃。
说到品质,我还是要打个折扣。车从研发到量产,最后还得经过一堆追踪试验。我记得有次员工在微信里发消息:EO羿欧这个车型,要经过超过30种极端路况测试,类似于让它穿越泥泞、山路、斜坡……基本上是让它跑一遍地球,反正我觉得挺夸张的。你想啊,路面坑坑洼洼,像极了人生:一路颠簸,还得稳住。
国内很多消费者没有理解,咱们对耐久性的追求其实挺折磨人的。百公里油耗差不多在8-9升,实际用车成本真不是盖的。你说车子用几年之后还能值多少钱?这个我没算准确,但很大的一个看点——以二手车市场来看,比亚迪的残值其实也还行,原因也在于它的技术在不断增长。
你说,比亚迪的硬件是不是比别人差点?其实未必。就拿它的电池说吧,虽然我没去做过详细的实验,但静态观察,和一些合资品牌比,成本可能低个20%左右(这纯属猜测,没数据支撑),但耐用性如何?还是得实际用一段时间才知道。
说到用户心理,很多人在考虑买车时,第一想法还是便宜、实用。我也问过朋友,一个开车勤快的人,他买车除了看外观和价格,最看重油耗和维修便利。比亚迪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推出了很多实用的车型。
这个实用背后,也有个问题:比亚迪的品牌形象,还是一放便宜货。有人说:你买比亚迪车,便宜但不够面子。这就像是在讲:我开个特斯拉,明显比你开比亚迪舒服多了。其实我觉得,这个面子的事,更多是心理作用。人都喜欢高端一点的感觉。
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未来几年,比亚迪还能继续内卷到哪个档次?是打破便宜实用模样,冲击更高端的市场?还是会陷入价格战陷阱无法自拔?毕竟,全球市场的格局变化也很快。你们觉得目前的领先是不是打头阵的短暂闪光?(这问题也许有点空泛,但挺值得琢磨。)
你有没有注意到,像比亚迪那样的企业,现在越来越像全能型运动员,什么路况都能应付。这得感谢研发的全栈能力吧?毕竟,想让一款车能够在泥泞山路、都市快跑、长途奔波都表现出色,就得在底盘、动力、零件上花工夫。
刚才我翻了下相册,发现比亚迪内部有一张所有测试场地的平面图,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测试地点——各种极端环境都弄个遍。你跟我说,这样的魔鬼训练能不拼命吗?投资巨大的研发和测试,最后的目的还不是为了让车品质更稳,但我总是觉得,这一套体系如果不扎实,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偶尔也会想:咱们老百姓买车,关心的不过就是开得顺不顺手。)
最后吧,我觉得比亚迪这样内外结合,它的挑战也在于:怎么在性价比和品牌认知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者说,到底用户要什么?便宜?还是看得见的高端?我其实挺想知道的——你会因为真香还是面子去买一辆车。
(这算不算个开放式问题呢?)毕竟,未来的路还长,看各大品牌怎么走,真是一场精彩的赛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