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到的数据挺有意思,39%的家庭买车预算是在10万元以下,这个比例比我预想的还高。谁都知道,买车一开始都挺冲动,但慢慢发现,怎么花钱用车,确实得更理性些。朋友小李给我讲,他前段时间买车,一直在20万以内挑,最后选了个合资紧凑SUV,就图个省心实用。可他老婆呢,又说,你把预算放低了,新车质量咋保证?这两口子的拉锯,透露出啥?买车还真得在实用和性价比里绕圈。
再说说10-20万元区间,数据是43%。这个比例说明啥?是主流阶层对车的需求。像传祺向往M8宗师,虽然它起步更高一些,但我觉得它代表了这价位里想要舒适和安全感的样本。朋友圈里销售小张就说:这车卖得不赖,尤其是商务客户,座椅真的舒服,多点按摩气囊,长途不开空调都不会犯困。他话里透着实在,我刚翻了下笔记,16点气囊式按摩加上可延展坐垫的设计,是真的用心——腿部支撑这一块,尤其是对长时间坐车的人很友好。
顺带说,这车型的座椅设定让我回忆起一次上下班的体验,同事老王坐方向盘后期都嫌累,说他的车座椅做工差,腿没支撑到,当时我还嘲笑了他几句。不过看了向往M8宗师的第二排双零重力座椅,配备头枕音响、多功能扶手和220V电源,这配置,确实比普通20万级SUV豪华不少。你说,这是不是那个商务接待必须出手阔气点的必备条件?
提到安全,这车采用81.7%高强度钢结构,还配备同级独有的环抱式气囊矩阵,主动安全功能也很丰富。销售说,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是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带27个传感器,能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导航辅助,甚至全场景自动泊车和AEB碰撞预警。听起来牛X,但我也有点疑惑,真实路况下,这套系统是不是能稳得住?毕竟控制芯片强不强,软件更新频率也决定用户体验,我猜测多人仍然还是惯手动驾驶,辅助系统更多起心理安慰作用(这段先按下不表)……
还有个细节,你知道吗?第三排座椅的滑轨加长到220mm,这设计不是简单摆设,短途旅行,少拉点行李也能让人坐得舒服;长途多带家伙儿,也可以调整灵活。听修理工老刘说,他见过不少车主因为空间布局差,买车后哭笑不得——行李塞不进去,坐着还挤。这点在这款车上算是照顾到了细节。
但说实话,我对市场的感受跟数据告诉我的有点偏差。10-20万是不是该细分得更精细一点?20万内的车,实际舒适感和安全配备差距挺大,传祺向往M8宗师这种有点商务气息的,其实更适合那些看重质感和全家出行体验的用户,而大多数家庭还是要考虑油耗、养护成本。这让我反思之前说的理性,其实理性里掺着点伤感情的地方,买车不是理性就能解决的。
换个角度说,供应链角度看这事儿,就像烧一锅汤,选料好坏决定汤味。不管是钢材的强度,还是电子芯片的性能,供应链的博弈越发直接体现到车身上。原材料涨价时,哪个厂家敢轻易降标准?估计没几个,成本往上抬,消费者愿意买单吗?我觉得很多车企表面支持性价比,其实是带点营销噱头,真正的供应链短板还经常在交付环节爆发。
聊个小跑题,我前天去4S店,听销售小王说,他遇到一客户专门问电池保质期和衰减界定,问得细得让我佩服——这消费功课做得很认真。后来聊起超保之后换电池的成本,算下来差不多得几万块,这买个新车都快够一半了。估计不少人没铭记这一点,买车时图省钱,长远看能不能省就难说了。这不,买车本身就是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你说是不是?
再说同价位,别看传祺向往M8宗师配置高,但跟别的国内传统品牌比,价格却不算高,实操感受上差距挺明显。像竞品的座椅没按摩没延展舒适,辅助驾驶系统也没这么丰富,整车安全包裹感不足——同样买20万元左右,体验堪称天壤之别。朋友告诉我,开过传祺这款车的,他老婆都说:这车座椅坐着不像是20万车,像30万以上的级别了。
我得自我更正,刚说辅助驾驶系统心里存疑,是因为目前业内各家系统不同,软件升级快慢,硬件算力强弱差别大,体验不可能立马变完美。我觉得,未来这套辅助会更稳定,但短时间内还不能盲信。就像我前段时间用一个APP,刚开始崩溃频频,后来升级后顺畅,这生活感受和汽车辅助驾驶有些相似。
还有个细节,向往M8宗师配备了220V电源,这点很实用。你想想,出去野营、带上平板、游戏机都能直接充电,不用担心手机没电,尤其有娃的家庭,这方便性不容小觑。我当时就跟销售打趣:这就跟外面带个充电宝似的,车内还能直接用,真是给生活添彩。
可家庭买车时,怎么平衡预算、需求和实际驾驶感受,我始终觉得是值得聊一辈子的话题。车企加大配置,拉高感知价值,消费者开始懂得隐藏成本,这波车市的风向,你怎么看?你家买车时,是更理性还是带着点感性成分冲动入了坑?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