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把“求生欲”摆上了台面。中国和美国在稀土磁铁上的对峙,让全球汽车圈都跟着紧张了起来。工厂一停工,车市的风向就变了,谁都能感受到气氛不对。
6月27日,福特CEO吉姆·法利在美国一场论坛上发声。他直接点名,没中国磁铁就得停产关厂。对外界来说,这就像给局势添了一把火。
时间回到6月初,福特在美国的几家工厂已经停了三周。原因只有一个:稀土磁铁供应不上。法利说得很直白,现在美国还没有自己的供应链,所有高功率磁铁都得靠中国。
磁铁这种小部件,看着不起眼,实际却关乎全局。车门、座椅、雨刷、音响,没它们啥都造不了。法利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我们造不了这些东西”。
美国的车厂们不是第一次这样“诉苦”了。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谁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外面看是产业链断了,里面其实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法利还透露,虽然中国那边在批出口许可证,但这过程让他们很吃力。审批流程一慢,美国工厂就得跟着停。供应链的焦虑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中美在稀土磁铁上的矛盾,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谈判筹码”。稀土不是普通材料,它直接嵌进了汽车、手机、军工这些关键领域。中国掌握主导权,美国只能被动应对。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纸关税大棒落下。中国随即反制,把关键矿产和稀土磁铁的出口管制提上日程。整个西方市场的磁铁供应量一下子缩了水。
西方企业的磁铁供应,4月后骤减。全球车企、军工、电子厂商都在抢货。5月份,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同比下滑了93%。
表面看是贸易纠纷,背后其实是长年积累的依赖和失衡。西方企业联合媒体,把“稀土武器化”话题反复炒作。中方则强调出口管制是正常做法,并不针对谁。
6月13日,法利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每天都在变。中国新出的审批流程,让本来就紧张的链条更难松动。福特不得不在芝加哥探险者SUV工厂停产一周,日子过得很难。
6月23日,福特负责电池和电动车规划的副总裁丽莎·德雷克公开说,公司现在是“勉强糊口”的状态。每一次原材料进厂都像救命稻草。供应链成了最先要解决的大难题。
6月26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西方企业抱怨中国审批太慢。有的磁铁申请会被拒,有的等了几周才有结果。现在谁的日子都没法踏实。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反复重申,出口许可是依法依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中国也愿意和其他国家加强沟通,推动合规贸易。管控不是封锁,规则面前一视同仁。
实际上,稀土之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美国早年间本有稀土产业,但因为环保等问题,逐步放弃了自主生产。等到全世界都依赖中国供应,主动权早就易手。
贸易摩擦下,西方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长期“舒适区”里的供应链安全感,一夜之间就崩了。现在想补课,已经没那么容易。
短短三个月里,稀土磁铁成了全球舆论场的焦点。每一次出口审批,每一项政策调整,都让市场跟着心跳加速。车企的生产计划、投资布局,都要看中国政策脸色。
美国车企也曾尝试多元化供应渠道。可全球范围内,能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稀土磁铁的,依然只有中国。转移产能、技术突破、寻找替代品,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外界讨论中国“卡脖子”,中国则更关注产业链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稀土资源是战略储备,也是国家安全命脉。管理出口,既是市场行为,也是政策选择。
福特和其他西方公司不断公开“诉苦”,有一部分是争取谈判筹码。媒体和市场情绪被放大,普通消费者也被裹挟进来。国际博弈的复杂性,远比表面新闻更深。
事实是,全球化的供应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彻底切割或者“自给自足”,对谁来说都不太现实。双方都在试探底线,也都在找下一个平衡点。
这一轮稀土争端,考验的不只是企业应变能力,更是国家政策和外交智慧。中美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最大空间。供应链安全、产业升级、规则博弈,交织在一起。
2025年夏天,福特的停工潮还没彻底过去。美国国内关于“制造业回流”的讨论愈演愈烈。所有人都在等,下一个转折点到底会是什么。
中国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会依法批准合规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出口许可制度会更完善,但不会轻易松动底线。未来的稀土出口政策,仍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美国要不要加快本土产业复兴,中国会不会继续收紧出口,都还没有定数。车企、供应商、投资人都在观望。下一步棋怎么下,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稀土磁铁小,看似不起眼,却牵动大局。中美的每一步动作,都决定着全球市场的神经。等到下一轮风暴来临时,谁能真正掌握主动权,还得看谁能抓住时间窗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