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怪现象——曾经喊“全面电动化”喊得最凶的外资豪车品牌,突然集体“变卦”了。宝马说“内燃机是根基”,奥迪撤了“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奔驰、沃尔沃、保时捷、宾利也跟着调整战略。这波操作让不少人懵了:难道电动化要“退烧”了?
其实不是电动化不香了,而是车企们发现——光靠画饼填不饱肚子。
一、“现金奶牛”不能丢,内燃机成了“保命符”
“内燃机是我们的现金奶牛,现在还得靠它输血。”宝马发动机生产负责人克劳斯·冯·毛奇这话,说出了大部分外资车企的心声。
奥迪原本计划2033年彻底停售燃油车,现在却改口“不设明确时间表”,还要在2024-2026年推出新内燃机和插混车型;奔驰曾说要“2030年全面电动化”,结果今年2月宣布推迟“2025年电动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继续更新燃油车;沃尔沃更直接,放弃“2030年只卖纯电车”,改成“插混+纯电占销量90%”;保时捷原本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80%,现在觉得“太激进”,要延长过渡期,继续卖燃油、纯电、混动三种车;宾利也调整战略,把插混车型的生命周期从2030年延长到2035年,理由是“客户对插混反馈不错”。
为啥集体“反悔”?电动车业务不赚钱是关键。绝大多数车企的电动车还在“烧钱阶段”,内燃机却能稳定输出利润。保留燃油技术,既能降低转型风险,又能给电动车研发争取时间和资金,这波“两条腿走路”的操作,说白了是“稳中求进”的生存策略。
二、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外资豪车集体“栽跟头”
更有意思的是,这波调整背后,中国市场成了最大的变量。
最近几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卖得越来越吃力。宝马2022年在华销量跌6.4%,2024年更惨,直接下滑13.4%到71万多辆,成了BBA里跌得最狠的;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降6%,中国市场直接跌28%,而北美市场反而涨10%。保时捷CEO奥博穆坦言:“中国市场需求变化太快,我们没跟上。”
为啥外资豪车在中国“水土不服”?电动化转型慢是硬伤。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全球领先,但外资品牌的电动车要么价格高,要么续航、智能配置跟不上国产新势力。比如宝马i3,上市时售价超30万,结果被比亚迪汉、小鹏P7等“打”得降价促销;奥迪e-tron系列销量也一直不温不火,反而是和华为合作的Q6L e-tron,因为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才勉强有了点热度。
三、中国市场仍是“关键战场”,外资豪车“拼命补课”
不过,虽然全球调整策略,但在中国市场,外资豪车反而更积极了——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电动化最火的市场,想在电动时代站稳脚跟,必须“补课”。
奥迪在长春建了专门生产纯电车的工厂,2024年12月投产;还和华为深度合作,给Q6L e-tron装上了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成了“豪华品牌+华为”的第一个案例;甚至和上汽一起打造专为中国设计的智能平台。奔驰、宝马也在加快电动化,通过和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精准对接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需求。
超豪华品牌也没闲着,宾利计划2027年在中国推出首款纯电SUV,还要在英国总部投30亿欧元,把85年的老工厂改造成纯电生产基地;保时捷虽然电动车销量下滑,但依然在中国市场推新品,试图用“运动+智能”的标签挽回用户。
四、转型没有“标准答案”,务实才是硬道理
外资车企的这波调整,看似“反悔”,实则是“务实”。电动化是大趋势,但转型不能“一刀切”——既要保住燃油车的利润“基本盘”,又要加快电动车的研发和本土化适配。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外资品牌的“补课”,会倒逼他们推出更符合中国需求的电动车,比如更智能的座舱、更长的续航、更合理的价格。而中国市场的竞争,也会让全球汽车产业更快走向成熟。
你觉得车企该不该放缓电动化?是保守还是务实?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