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很炸裂的事,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起因是某造车新势力财报里蹦出来一串数字——全年净亏损超过百亿,毛利率还在个位数徘徊。百亿亏损,这听起来就离谱,直接让一众车友和财经博主沸腾了。有的说这是某品牌快凉了,有的说干脆整个新能源赛道都在烧钱玩命。看这动静,感觉新能源车企不亏到破产就算是撑住了。
但咱先别一口咬定不行,拆开来看,事情没那么绝对。先捋捋数据,别着急下结论。百亿亏损确实扎眼,可它的构成是个复杂账。比如这家车企的营收其实增长得挺快,交付量也上来了,一年卖了几十万台,单看销量数据还算漂亮——比起刚起步那会儿,这已经翻了好几倍。问题出在利润上,卖得多但没赚到啥。一边是研发支出高企,直接吃掉了大部分毛利;另一边是市场推广、渠道建设这些费用也压了不少成本。还有个黑洞,就是生产规模没完全拉起来,单车制造成本还下不来。
这么说吧,整个账面看着可怕,是因为新能源车企的早期模型跟传统车差距太大。你拿一家造了几十年车的传统厂商来比,人家早就形成规模效应,零部件供应谈得拢,生产线摊薄了成本,毛利率自然能上去。而这些新能源品牌,刚开始就得砸钱搞研发,搞供应链,搭建渠道。研发投入特别吓人,动辄每年几十亿,这部分花出去其实不直接产生收益,但它是未来能不能活的关键。就像这家亏了百亿的企业,账面上看着一副“玩不转”的样子,但详细翻翻它的研发方向,包括自研芯片、智驾系统这些东西,其实都还挺有价值。
你可能会问,别的车企就没这么亏吗?其实也亏,只是亏法不同。传统厂商像大众、丰田这种,亏得主要是新能源转型的钱。比如投电池工厂、搞软件开发,这些是它们从燃油车时代迈入电动车时代的必经阶段,成本高但压力没那么集中。新势力亏的是全场景,啥都要自己从零搭起来,从设计到制造,从供应链到用户服务,哪块都得烧钱。再看看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它在早期也一样亏得一塌糊涂,靠着后期规模效应才翻身。现在看特斯拉风光无限,但刚起步的时候那叫一个惨,净亏损连着好多年。
所以讲到这,咱得补充一句,这种亏损,其实是行业里的常态。新能源车企现在跑的这条路,不是一家两家在走,是整个赛道的特征。你看账面亏得多,但背后是它们的成长逻辑。能不能熬过去,就看它的研发能不能开花结果,能不能抢到市场份额,能不能拉起来规模。这是烧钱买未来,不是乱花钱。
说起来,新能源车企烧钱其实挺有章法。比如研发这块,花的是技术储备的钱,未来能不能降成本、做出差异化竞争,就靠现在这些投入。再比如营销,眼下赔钱做市场,是为了抢用户心智。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战略性亏损?是,也不是。战略性亏损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有些企业是真没活路了——得分清。这个百亿亏损的企业,至少目前来看,还属于前者。
最后来收一收,这事看着吓人,但其实没那么不正常。亏损的数字确实大,但它讲的是新能源车企的入场故事——一个烧钱抢市场的过程。能烧多久、烧得值不值,最终都取决于它能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如果非要盯数字,别光看亏损额,还得瞧瞧它的研发方向,市场位置,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它能不能活下去的因素。说到底,汽车行业是个慢活,亏或者赚,都得放到时间里去看。别急,慢慢观察,风暴过后才见真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