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又伸手了,这次伸向了电池。6月30日,宁德时代宣布,其专属为问界定制的电池系统已在重庆问界超级工厂内正式投产。表面上看是强强联合,实质上,是问界向“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的战略推进新阶段。
这条生产线采用“厂中厂”模式,设在问界整车工厂内部,由宁德时代操作,生产对象却是为问界量身定制的电池组。这种布局,在产业上定义为“委托代工”,在战略上本质是“自主掌控”。
问界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自研率最高的整车厂之一。整车制造、电驱、电控、座舱、中控、智驾系统、车身结构,几乎全部由赛力斯自研,或与华为联合开发完成。
问界的“无界工厂”高度自动化,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达98%,白车身由赛力斯自主设计,全车数据在数字化平台全周期建模,既保证一致性,也保障供应链自主性。
在智能化系统方面,问界车机搭载华为鸿蒙座舱、ADS智驾系统、DriveONE电驱,核心软硬件全部掌控在华为及其合作体系内部。即使芯片存在外购,也已经建立了替代路线。
可以说,除了玻璃、轮胎、刹车片这类低门槛消耗品外,问界几乎已不再依赖外部高科技供应商。这在当下国产车中,极其罕见。背后体现的,是华为“不可被卡脖子”的战略定力。
电池是新能源车的“第二发动机”,过去几年问界采用宁德时代标准产品,如今,专属电池的出现,是整车控制权全面掌握的关键一步。宁德不再只是供应商,而是进入被定制、被管理的角色。
此次投产的CTP 2.0电池,采用166Wh/kg高密度设计,具备十层热失控防护系统,电芯为五层包覆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已通过车云协同AI系统实现热隐患预测,控制算法由问界端主导。
宁德时代只是生产者,不再是定义者。这意味着,在电池的系统集成与安全策略上,话语权正在从上游材料企业转移到整车企业手中。对于华为而言,这是信息系统整合能力的延伸。
从产业节奏看,本地化生产的意义更在于产能保障。宁德时代服务众多车企,高峰期调配资源难免波动,而问界在厂区内自建生产线,将确保核心资源不被分流。
根据此前公布的目标,问界全年计划销量为60万辆,而截至上半年刚刚突破36万辆。下半年还有问界M7改款上市,是冲刺目标的关键。而瓶颈,不在市场,而在交付速度。
2023年,问界M7刚发布时因电池短缺曾引发用户投诉。如今,在超级工厂中部署“自产电池”产线,本质是确保战略车型不会因资源分配受限而延迟交付。这是防守体系的核心补强。
同时,这也是向竞争对手发出明确信号:问界已经掌控了电动车产业链中所有“卡脖子”环节,从芯片、系统到电池,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可以威胁其交付能力或产品完整性。
在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里,产品不再是单纯堆料,安全、智能、供应链稳态才是核心竞争力。问界选择让宁德“代工”,而非继续外采标准化产品,是战略自主的具象表达。
对宁德而言,这既是合作,也是让渡。CTP2.0是宁德时代的先进成果,但在问界体系内将被纳入整车平台进行再优化。整车企业掌握主动权,电池企业角色将越来越接近Tier 1供应商。
中国电动车行业正在进入下一阶段:从堆技术、堆数据,走向产业链整合、系统能力的比拼。问界不只是造车,它是在复制一套“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操作系统”。
今天是宁德电池在问界工厂投产的起点,也是问界将“全栈自研”战略延伸到能源系统的拐点。从此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整车”模式,真正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