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汽车行业的一则消息刷屏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宣布关闭旗下的一家汽车工厂,直接影响数百名员工的就业。看起来,电动车转型让传统汽车行业喘不过气,连德国工业巨头都顶不住了。但更让人瞪大眼睛的,是另一组数据——根据德国媒体披露,过去三年,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利润率已经从5%跌到了不到1%。有的公司甚至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1%,这也太低了吧,卖零部件还不如开家便民超市赚得多?
这数据乍一看,确实让人捏一把汗。按理说,德国制造业的精气神不就在于高附加值吗?零部件供应商不应该是赚得最稳的一环吗?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电动车的锅?传统零部件卖不动了,电动车要的那些新东西又太贵,整个供应链都陷入了“血亏模式”。但我们慢慢拆开来看,就会发现这个利润率的故事比表面复杂得多。
先捋捋数字。过去几年,全球汽车市场确实不太好过——销量在下降,营收被压缩,供应链成本倒是一路飙升。这些问题,零部件企业自然跑不掉。毛利率低,不光是因为市场需求疲软,更是因为这些企业在疯狂花钱。这些钱,主要砸向了研发和转型。比如电动车的电池壳、电机核心组件、轻量化车架,这些东西以前根本没人做,现在却是市场争抢的焦点。而传统的发动机零部件、排气系统这些老产品,需求确实在快速下滑。老的东西卖不动,新的东西研发成本又很高,利润率被压低基本是必然。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虽然这些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很低,但营收并没有断崖式下滑。事实上,很多公司都在拿到新的电动车供货合同,订单还在增长。问题是,电动车零部件的生产通常需要更高的初始投入——设计、材料采购、工艺调整,哪样都不便宜。而且电动车行业有一个“账期长”的特点,很多新势力车企会拖着付款时间,这让供应商的现金流压力更大。简单来说,账面上看这些公司确实亏了,但实际的订单和市场地位并没有被抛弃。
再看看同行的情况。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其实都在经历类似的事情。比如大众集团,电动车项目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百亿欧元,利润率也在收窄。新势力像特斯拉,虽然看起来赚得不少,但它的供应链成本也一直是业内吐槽的点。至于外资供应商,像博世、采埃孚这些巨头,也都在电动车零部件领域烧钱,利润率普遍低于它们在内燃机时代的水平。换句话说,整个行业其实都在经历一个“战略性亏损”的阶段。为了抢占电动车的市场,大家都在拼命砸钱,结果就是短期利润率不好看。
那问题来了,这种亏损是正常的吗?或者说,这些公司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供应商都在赌未来。拿蒂森克虏伯来说,它虽然关闭了一家工厂,但在电动车轻量化零部件上的投入却在持续增加。很多企业的逻辑是——眼下的亏损是一种“必要的牺牲”,等电动车市场成熟了,这些新产品的利润率会逐步反弹。而那些坚持不转型的供应商,日子反而更难过。比如一些专注于发动机零部件的企业,订单直接被砍掉,连投入研发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看着市场份额被压缩。
当然,也不是所有亏损都能用“战略性”来解释。有些企业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转型方向不明确,盲目投资一些不赚钱的技术,或者在管理上出了纰漏。但大多数德国供应商的亏损还是有章法的,尤其是那些头部企业,它们的财务状况虽然不好看,但在市场竞争力上依然强劲。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挺有逻辑。电动车时代转型确实是一场豪赌,但赌的不是“现在挣多少钱”,而是“未来能不能活得更好”。利润率低,亏损严重,这些都是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关键是,要看这些企业的订单有没有持续增长,研发方向是不是跟得上市场需求。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那现在的压力只是暂时的。
最后还是得说,汽车行业的转型不会一蹴而就。电动车市场虽然很火,但距离真正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供应链的阵痛也不会是短期问题,但长期来看,那些愿意抓住机会的企业,最终还是会熬过这段艰难时期。德国制造不至于垮掉,关键是看它能不能在电动车时代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换句话说,表面的数据吓人,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未来布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