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街上跑的绿牌车真是越来越多了。
新能源车的势头看着确实猛,不少车企都喊着要全面转型,甚至扬言要彻底淘汰燃油车。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油车快不行了的时候,吉利突然甩出一份亮瞎眼的成绩单。
吉利今年可是赚得盆满钵满!
2024年光汽车业务就入账2402亿,净利润直接冲到166亿,卖出去217.7万辆车,这三项数据全破了自家历史记录。
有意思的是,虽然新能源车销量占了35%,但真正扛起利润大旗的还得数燃油车。
这就让人纳闷了,不是说好新能源是未来吗?吉利怎么还靠老伙计赚得这么欢?
仔细琢磨吉利的策略,发现他们压根没跟着大流走。
别人家都在喊着“全面电动化”,吉利偏要搞“燃油+新能源”两条腿走路。
看起来像是左右逢源,其实藏着大智慧。
现在新能源车虽然火,但充电桩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还是稀罕物,更别说跑长途时找充电桩有多糟心了。
有车主吐槽,开电动车出远门得提前规划充电站,跟做数学题似的算续航里程,哪像油车一脚油门就能走天涯。
吉利的掌舵人桂生悦最近放了句狠话,说未来两三年没燃油车业务的车企都得完蛋。
这话一出,网上直接炸锅。
有人觉得他太狂,也有人觉得话糙理不糙。
毕竟现在新能源车卖得好,多少是沾了政策补贴和免摇号的光。
等哪天油车电车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些早早砍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怕是连退路都没了。
说到海外市场更是有意思。
别看国内充电桩越建越多,国外很多地方连电网都还没铺明白呢。
像东南亚、非洲这些地区,燃油车还是绝对主力。
有在非洲做生意的朋友说,当地加油站比便利店还多,电动车?根本见不着影儿。
吉利这手燃油车牌,算是把全球市场都吃透了。
不过也有人不服气,比亚迪不就是靠All in新能源杀出重围的吗?
确实,比亚迪现在彻底不造燃油车了,销量照样蹭蹭涨。
人家做电池起家,成本控制玩得溜,一辆电动车的造价比同行低两三成。
再加上国内大城市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买比亚迪的人自然多了。
但话说回来,不是每个车企都能复制比亚迪的路子。
就像东北老铁们说的,冬天电动车续航直接腰斩,这时候还是燃油车靠谱。
现在车圈分成两大派吵得不可开交。
一边是燃油车死忠粉,觉得加油五分钟续航六百公里才是硬道理。
另一边是新能源先锋队,天天念叨着智能驾驶和电费便宜。
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关键看用车的实际需求。
有网友总结得精辟:“城里开电车香,跑长途还得油车扛。”
技术瓶颈也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虽然现在电动车续航标称都能到五六百公里,但实际开起来打个八折是常事。
要是碰上堵车或者开空调,电量掉得比股票跌得还快。
固态电池吹了这么多年,量产还是没影儿。
反观燃油车,发展了百来年的技术早就成熟得像老陈皮,修车铺随便找个师傅都能搞定。
不过新能源车的势头确实不容小觑。
大城市里的充电桩现在比奶茶店还密集,年轻人买车首选基本都是电动车。
再加上国家在能源转型上砸的真金白银,光伏风电这些清洁能源占比越来越高。
有专家预测,等电价再降个两三毛,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就要被抹平了。
吉利这波操作倒是给行业提了个醒。
别光顾着追风口,还得留条后路。
就像炒股票不能全仓押宝,造车也得讲究个风险对冲。
现在他们燃油车赚的钱,转头又能砸到新能源研发上,这盘棋下得确实妙。
话说回来,那些彻底放弃燃油车的车企真的慌吗?
倒也不见得。
像特斯拉这种新势力,本来就没有燃油车包袱,轻装上阵反而跑得更快。
但传统车企要是学这招,怕是真要伤筋动骨。
毕竟生产线、供应链这些不是说转就能转的,搞不好就变成邯郸学步。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才是最真实的。
今年春节高速服务区排长队充电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吓得不少准备买电车的人直打退堂鼓。
但转头看看油价,95号汽油都快涨到九块钱了,加油的时候心都在滴血。
这种纠结劲儿,估计还得持续好几年。
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是个关键变量。
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充电桩企业都在拼命圈地,但盈利模式还没摸清楚。
就像当初的共享单车,前期铺得越猛,后期维护成本越高。
要是哪天资本撤了,这些充电桩会不会变成摆设,谁也不敢打包票。
话说回来,燃油车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
倒也不是。
混动技术这两年突飞猛进,油耗能做到百公里四升左右。
加上合成燃料的研究取得突破,说不定哪天燃油车也能实现碳中和。
欧洲那边就有车企在搞这个,虽然成本高得吓人,但好歹是个新方向。
未来的车市,八成会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
就像现在手机市场,既有五千块的旗舰机,也有千元性价比机型。
有人愿意为科技感买单,也有人就图个省心耐用。
说到底,车企得学会看人下菜碟,不能总想着教育消费者。
吉利的成功倒是给同行们上了生动一课。
别被风口吹昏了头,守住基本盘同样重要。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普通人买辆车得开个五到八年。
现在押宝新能源的,得保证五年前的技术到时候还不落伍。
这难度,不亚于提前预测世界杯冠军。
话说回来,那些嚷嚷着要淘汰燃油车的,是不是太心急了?
看看现在的摩托车市场就知道,禁摩令喊了二十年,满大街照样跑着电动车和燃油摩托。
汽车市场体量比摩托大得多,转型起来自然更费劲。
有网友调侃:“等我孙子考驾照的时候,可能还能开上我留下的燃油老爷车。”
这场油电之争,说到底还是得市场说了算。
政策可以引导,技术可以突破,但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就像当年数码相机干掉胶卷,智能机取代功能机,真正的颠覆往往发生在大多数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现在的车企,既要低头赶路,也得抬头看天。
说不定哪天电池技术突然来个突破,燃油车真就一夜之间成了古董。
但也可能氢能源或者别的黑马杀出来,把现在的局面搅得天翻地覆。
这场好戏,咱们就搬好板凳慢慢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