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卖1万台车,月增2亿利润,比亚迪为何不给工人?

今年夏天,比亚迪交出了一份让资本市场欢呼的财报:销量环比下滑1万台,利润却逆势增长2亿。这组反差强烈的数字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产业链逻辑——当车企开始“精打细算”,最先被压缩的成本往往落在生产线最末端的工人身上。

少卖1万台车,月增2亿利润,比亚迪为何不给工人?-有驾

第一幕:利润增长的“魔术” 财报显示,比亚迪二季度单车利润突破万元,创下历史新高。但生产线上的工人发现,加班费少了,夜班补贴降了,甚至连工装更换周期都被拉长。一位内部员工在知乎吐槽:“公司说‘降本增效’,可流水线速度一点没慢,只是我们的工资单薄了。”这种矛盾并非孤例。特斯拉上海工厂被曝出“绩效算法调整”变相降薪,理想汽车则因取消饭补登上热搜。车企的利润魔术,似乎总需要工人来当“托儿”。

拆解比亚迪的2亿利润来源,电池原材料降价贡献了大头,但人力成本优化同样功不可没。2023年其员工人均产值提升18%,而平均薪资涨幅仅为5%。这种“剪刀差”在制造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就像网友调侃的:“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工人一歇,报表发光。”

第二幕:沉默的博弈 制造业的劳资博弈像一场无声的拔河。比亚迪在长沙的工厂曾因加班费争议爆发过短暂停工,但很快被“优化排班制度”的官方回应平息。相比之下,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的工会斗争显得格外刺眼——同样的成本压力,不同的解题思路。

少卖1万台车,月增2亿利润,比亚迪为何不给工人?-有驾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新能源车企正陷入“技术升级”与“人力依赖”的悖论:一边砸钱研发自动驾驶,一边靠密集劳动力拼装电池包。某供应链顾问打了个比方:“这就像用算盘给超级计算机记账。”当行业谈论“智能制造”时,流水线上的螺丝刀依然需要人手拧紧。

第三幕:谁为增长买单? 翻开比亚迪的ESG报告,“员工关怀”章节充斥着团建照片和技能培训数据,但关于薪资结构的描述只有模糊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这种修辞游戏并非个例。蔚来曾因“自愿降薪”倡议书翻车,小鹏则被员工抱怨“期权画饼抵不过猪肉涨价”。

值得玩味的是,当网友追问“利润去哪了”,比亚迪的投资者关系页面高亮显示着研发投入增长35%。这像极了那个经典选择题:要眼前的加班费,还是未来的“科技梦想”?但流水线上的王师傅说得实在:“我家孩子等不起下个月的房贷,更等不起明年的股票解禁。”

少卖1万台车,月增2亿利润,比亚迪为何不给工人?-有驾

(结尾留白)所以问题来了:当一辆电动车少卖1万台却能多赚2亿时,谁该为这份“效率”鼓掌?又是谁在默默消化这份“优化”的代价?或许下次看到车企财报飘红时,我们该多问一句:这次,拧螺丝的手分到几分甜头?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