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港股暴涨18%,创月内新高,中国汽车创新加速推进

最近几天,财经圈子挺热闹,尤其是汽车圈。

小鹏因为开了个发布会,又是机器人又是飞行汽车的,股价Duang一下就起来了,市值反超了销量是它好几倍的吉利。

朋友圈里不少人开始转发,标题大概都是“中国马斯克诞生”、“资本用脚投票”之类的,情绪价值拉满。

说实话,每当市场出现这种一个浓眉大眼的传统巨头,被一个看似体量小但故事性强的新秀在市值上反超的剧情,大家总是特别兴奋。

小鹏港股暴涨18%,创月内新高,中国汽车创新加速推进-有驾

这事儿不新鲜。

拉长时间轴看,这种“价值倒挂”的现象,在资本市场发展史里,几乎是每隔几年就要上演一次的经典剧目。

我们今天不聊小鹏是不是下一个谁,也不做任何预测,就想借这个事儿,捋一捋背后那个更本质的问题:市场到底是如何给一家公司“定价”的?

为什么有时候,账本上的数学,会输给故事里的哲学?

这背后其实是“估值锚”的切换。

我们普通人理解一家公司值多少钱,最朴素的逻辑就是看它现在能赚多少钱,或者能卖多少货。

比如吉利,十月份卖了十几万辆车,一年下来就是一百多万辆,有稳定的利润,这是它估值的“锚”,牢牢地钉在“制造业”和“销售额”这块地板上。

这个锚的好处是稳,坏处是天花板也看得见。

而小鹏之前,市场的锚也基本是在这块地板上,无非是大家觉得它作为新能源车,成长性高一点,给的市销率(P/S)倍数比传统车企高一些。

但无论如何,大家还是在同一个维度里算账。

但这次发布会后,事情起了变化。

市场突然发现,原来的那个“锚”好像不太够用了。

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东西虽然现在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但它们打开了另一个维度的想象空间。

于是,市场开始悄悄地,给小鹏换了一个新的“估值锚”。

这个新锚,不再是单一的“汽车制造商”,而是一个“科技风险投资组合”。

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这个组合里都有什么:

1.基本盘业务(C端卖车): 这是整个估值的基础,相当于一个相对稳健的资产包。

虽然目前还在亏钱抢市场,但它提供了现金流和品牌的基本面。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这个投资组合里的“压舱石”。

2.高增长期权(智能驾驶): XNGP这些智能驾驶技术,市场愿意为它付出额外的溢价。

小鹏港股暴涨18%,创月内新高,中国汽车创新加速推进-有驾

因为它代表了未来的软件收费和服务收入的可能,这是一个比卖硬件利润率高得多的生意。

这相当于组合里的一张“高赔率的看涨期权”。

3.超高风险的“彩票”(机器人、飞行汽车): 这两项业务,就是这次股价暴涨的核心催化剂。

它们现在的价值约等于零,甚至在财报上是纯粹的成本黑洞。

但在估值模型里,它们被当成了两张“彩票”。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是万亿级的,低空经济也是。

虽然中奖概率可能极低,比如只有1%,但一旦中了,回报可能是100倍甚至1000倍。

所以,现在市场的算账方法变了。

它不再是简单地用“市值 ÷ 销量”来得出个单车价值,然后说“你看,不合理”。

而是用一种“分部估值法”(Sum-of-the-parts)在给你算。

小鹏的市值 ≈ 汽车业务的估值 + 智能驾驶期权的估值 + 机器人彩票的期望值 + 飞行汽车彩票的期望值。

后面那几张“彩票”的期望值怎么算?

就是用“未来潜在市场规模 × 成功概率 × 贴现率”。

这里面,“成功概率”是最主观、最玄学的部分,也是情绪和叙事能力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发布会开得好,创始人故事讲得动人,“成功概率”在投资人心里就从0.1%变成了1%,估值就能翻十倍。

所以你会看到,当小鹏讲出一个“物理AI”的新故事时,它其实是在提升自己那几张“彩票”在投资人心中的中奖概率。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不是不理性,而是它的理性建立在一套与我们日常经验完全不同的数学逻辑之上。

它在给“可能性”定价。

这套逻辑,对于习惯了看PE、看利润的传统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受的。

因为这意味着,你辛辛苦苦研究财报,分析基本面,可能短期内完全跑不赢隔壁那个听了五分钟发布会就“All in”梦想的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风格挤压”。

小鹏港股暴涨18%,创月内新高,中国汽车创新加速推进-有驾

当市场的风偏向于“叙事”和“梦想”时,所有讲究“现实”和“利润”的标的,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彩票式估值”的脆弱性。

它的基础是故事,是预期。

而预期是最不稳定的东西。

今天你可以因为一个惊艳的机器人Demo把成功概率调到1%,明天就可能因为一个量产延迟的消息,把概率调回0.1%。

股价坐电梯是常态。

对于创始人来说,讲出新故事,获得更高的估值,意味着能融到更多的钱,去投入到这些烧钱的研发中,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但同时,也意味着你把未来的预期提前透支了。

从今天起,市场会拿着放大镜审视你每一个承诺的兑现进度。

这是一种无形的枷P锁。

那么回到我们普通人,面对这种“神话”,该怎么办?

我的看法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投资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买入,是因为你相信它扎实的销量增长和技术壁垒,那你是在做“投资”。

如果你是因为觉得机器人很酷,未来会颠覆世界,那你其实是在买一张“彩票”,本质上是在做“风险投资”。

这两件事没有高下之分,但底层的逻辑和风险承受能力完全不同。

做投资,要看财报,看现金流,看护城河。

买彩票,就要有随时归零的觉悟,用自己亏得起的钱去参与。

最怕的就是,用做投资的心态,去买了彩票,然后因为暂时的浮盈而沾沾自喜,误以为是自己的价值发现能力强,最后在潮水退去时站岗。

拉长时间看,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从一个动人的故事开始,然后用一份份扎实的财报,一步步把故事填成现实。

故事负责打开天花板,而财报负责夯实地板。

只有地板不断抬高,天花板的想象才不会变成空中楼阁。

至于小鹏的这个故事能讲到哪一步,我们都只是观众。

看懂背后的游戏规则,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可能比猜测谁是下一个马斯克,要有意义得多。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