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网约车之王埃安在与京东合作后遭遇销量大幅下滑,价格战和技术转型迟缓,陷入艰难变革的困境
文 | 电厂,作者 | 翟芳雪,编辑 | 高宇雷
你知道吗?今年10月广汽埃安的销量只有2万多辆,环比还少了点。其实这还算不错的,毕竟上个月行业整体都在创新高。不过比起去年同期,差了整整32.6%,还得说一句,真是跌得快。
当年,埃安可是网约车界的王者。我记得去广州出差那次,路上去看了下埃安的展厅,里面满满都是订单,司机热线应接不暇。那个时候,网约车市场占了埃安绝大部分的销量——估算45%左右吧。这还不算小数额。结果不到两年,变化就像坐过山车,市场份额被冲淡了,销量也掉了不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至今年,埃安的月度平均销量从超4万台掉到两万左右。是不是觉得有点震惊?我也是这样想的。尤其是今年9月,月销还曾破5万的高峰啊。为什么突然就掉下来?这可不是偶然。
主要的原因有几个:第一,市场的变化。去年网约车增加了很多新车,但今年却开始饱和了。交通部门连续发出预警,说网约车市场已到瓶颈。数据显示,今年9月,网约车订单量同比下降了30%以上。这个消息在业内炸开了锅——原本埃安靠网约车撑着的优势,现在变成了短板。
第二,技术转型慢很关键。埃安一直是一心只搞纯电,没有推混动或者增程。这让它在寒冷地区,或者北方市场不太竞争得过。你知道,冬天开纯电,续航难免焦虑,特别是在东北这种气候冰凉的地方,客户心里都明白,想省心还得过去油车。
第三,价格战压力大。别看官方喊着优惠,实际优惠力度不大。你比亚迪、特斯拉、其他品牌都在大幅降价,埃安却缓慢行动。和竞品对比,配置差不多,价格却高出不少。某些同级别车型除了没有厂补,还不送充电桩,保险还比竞争车贵。你说,这样的卖相,谁愿意出手?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我朋友修理厂的人说:现在售后顾客太挑,觉得你这车价格高,配件贵,换不好心里也不舒服。 这话虽然有点偏,但反映出市场的真实。
对比来讲,埃安在温暖的南方尚能维持,因为那边补能基础设施完善。你去深圳、广州迈几步,充电桩到处都是,但在北京、哈尔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受限于地域,埃安很难放开手脚做大。在北方,很多司机会选择更灵活的油车或者混动车,而埃安纯电车型,吸引力就打了个折扣。
这是个毛细血管的战斗吧。你会问,埃安为什么不变?其实现实情况不像想象那么简单。公司转型慢、组织架构庞大、决策流程繁琐,都是硬伤。
我还想到一个细节。去年,广汽集团提出番禺行动,想让产销更高效点。结果呢?销售渠道调整了不少,但研发和采购的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变成产销研一体化之后,产品开发周期才从30个月缩短到18-24个月。成本下降10%,听着不错,但一线反映,很多新产品还没真正火起来。
你知道,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这么大一盘棋。广汽埃安的门店,从去年到今年,数量减少了56个,门店的撤并算激烈的了。人们常说速度快、做新,但区别就在这里:外面可以快,但内部慢是大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冯兴亚说的改革痛苦。个人感觉,反应快、决策迅速,才能跟得上行业节奏。
埃安的B端战略也在盘算中。今年下半年,计划推出新品牌专注出租和网约车,但其实还没看到具体动作。倒是埃安、京东和宁德合作、推出的UT Super倒是让市场刮目相看。价格才8.99万元,含电池租赁,基本杀到白菜价水平。这个价格其实暗示了什么?不会是真的赚多少,更多的是打个样子。只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短期内销量不会有大提升。
哎,这让我觉得,或者埃安会走出一条升级之路?还是会被市场甩开?这就像我们在路上,越走越觉得方向不明确。你觉得,这次变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还能找到那份当年的王者光环吗?我好奇的,是这些全链条的调整,是否能触底反弹,或者说,还是得等一次真正的技术大爆发才行。
总之啊,埃安现在对我来说,是个很特别的例子。它曾经天花板,也因为市场巨变,从巅峰滑落到了迷路。要不要给它点信心?也许吧,但我更倾向于,留一点悬念,让未来自然揭晓。毕竟,我也不知道它下一步会不会突然爆发出去。
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变革,压力除了来自市场,还有来自于技术和组织的内耗?座椅都坐满了,不是?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