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款被4S店藏起的“神车”,消费者亲自体验后却纷纷入手

最近跟发小侃车,他吐槽说跑断腿看了几家店,销售那叫一个殷勤,各路车型吹得天上有地下无,恨不得当场掏钱。

结果转悠下来,人更懵圈了:到底哪个是真香警告,哪个又是销售的套路?

这事儿细琢磨,有点意思。

照理说,店里应该把压箱底的宝贝都亮出来,让顾客挑到眼花缭乱才对。

可现实偏偏反着来,一些真正硬核、性价比爆棚的车,反倒被销售掖着藏着。

就像业内一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高毛利的才是座上宾,那些利润微薄,但扛造耐用的“神车”,就成了秘而不宣的宝藏。

比方说,发小相中的马自达阿特兹,操控一流,优惠也够意思,可销售就是各种“劝退流”,说这车后期伺候起来费劲,喝油像喝水。

再比如,斯柯达明锐,跟大众师出同门,用料扎实,价格还亲民,但销售愣是闭口不谈,直接让你瞅帕萨特、迈腾。

还有丰田卡罗拉双擎,省油到家,皮实耐用,简直是居家过日子的优选,但销售更乐意推雷凌,因为利润更高。

至于本田飞度,保值率杠杠的,开几年出手也不亏,但销售通常会引你去看看缤智、XR-V,说空间更大更舒坦。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不复杂:店里也要恰饭的嘛,销售也要冲业绩。

利润高的车型,抽成自然水涨船高,他们当然更卖力吆喝。

而那些性价比炸裂的“神车”,虽然消费者口碑爆棚,但利润空间捉襟见肘,销售自然提不起兴致。

换个角度想,店里的运营成本那么高,店租、人力成本、水电费,哪一样不是个烧钱的主?

他们肯定要先考虑利润最大化。

这就好比菜场里卖菜的大婶,肯定先把快蔫儿的菜赶紧出手,不然就砸手里了。

可问题是,现在谁也不是信息茧房里的小白啊。

网络这么发达,各种汽车社区、评测视频铺天盖地,稍微用点心,就能摸清哪个是真金白银,哪个是绣花枕头。

所以,很多懂经的人,甚至店里的伙计,都会偷偷入手这些“神车”。

这折射出一个什么现象呢?

我觉得是信息鸿沟。

店里掌握着更多内幕,他们门儿清哪款车利润丰厚,也知道哪款车更容易脱手。

而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销售的说辞来管窥蠡测。

4款被4S店藏起的“神车”,消费者亲自体验后却纷纷入手-有驾

这种信息不对等,就导致了消费者的选择受到左右,甚至被带偏。

更深一层来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翻版。

好的产品,因为利润薄,反倒被市场边缘化;而一些品质平平,但利润可观的产品,却占据了市场的C位。

这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那么,破局点在哪儿?

我觉得一方面,消费者要练就火眼金睛,多方打听,别被销售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了。

另一方面,车企也该反思一下营销策略,别一味盯着利润,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诉求。

毕竟,口口相传才是最有效的推广。

说回我那发小,最终还是提了阿特兹。

他说,销售各种“劝退”,但他亲自试驾了一圈,感觉阿特兹的操控感是真的没话说,而且优惠力度也挺诱人。

与其砸更多的银子买一辆中规中矩的车,不如买一辆让自己心动的“神车”。

瞧,这跟处对象一个道理,销售再怎么卖力,也抵不过自己怦然心动。

买车也是如此,与其听信别人的天花乱坠,不如相信自己的驾乘体验。

毕竟,车是自己开的,舒坦才是王道。

而那些被店里“雪藏”的“神车”,或许才是真正为你量身定制的那一款。

发小末了还问我,为啥店里总喜欢把好东西藏着掖着?

我想了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太懂人心了吧。

知道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千金难买的东西,更加倍加呵护。

但这招用多了,也容易弄巧成拙。

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年代,谁也不是傻白甜。

把好东西捂着盖着,只会让消费者觉得你不够坦诚。

而坦诚,才是俘获芳心的不二法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