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2月1日起,旧国标电动自行车不得继续销售,旧版CCC证书将被注销,未按新标准切换的市场主体将面临查处
3.8亿辆在路上跑,平均四个人就有一辆,便利背后是事故和火灾的阴影
安全不应被当成附加功能,它是电动自行车最基础的属性
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实施,这场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升级,已经把一部分风险按住了,也暴露出执行和过渡期的复杂现实
街边门店里,新旧两类车型同架销售
有人问动力,也有人只看颜值,但越来越多的人先问安全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材料和阻燃要求,新标准把塑料占整车质量的比例压到不超过5.5%,鞍座和电池盒必须是高阻燃材质,挡泥板换成铝镁合金
旧标准下塑料件比例高,阻燃等级低,一旦着火释放大量毒烟,这不是细节问题
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显示,2022年电动自行车火灾1.8万起,同比上升23.4%,2023年增至2.1万起
火场里,80%的死亡与毒烟有关
新标准还把事故后的“身份识别”补上了,耐高温整车编码和铭牌让起火后的追责不再无从下手
对普通骑行者而言,这些冷冰冰的条款要落到购物清单里才算数
像在店里试车的王女士,先摸电池盒再看车架,最后才谈价格
她另一个关注点是防盗
新国标车型普遍标配北斗定位,配合手机App实现实时监控、远程锁车和防侧滑
旧款多数没有定位,只能靠机械锁
当安全成为第一筛选项,消费选择就会改变生产端的节奏
看不见的火灾隐患之外,还有马路上看得见的威胁
解除限速、私改电机,在一些地方仍有人做也有人买
暗访里,商家把本该25公里每小时的上限调成四五十,甚至鼓动换电机,说“最少跑到110公里每小时也没问题”
在安全前提下测试,汽车开到30公里每小时仍追不上改装车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设计时速不得超过25公里每小时,改装后的速度已经接近机动车,却没有相应的防护系统
整治随即跟上
2025年以来,上海公安交管部门推进非机动车乱骑行专项整治,累计反查涉电动自行车一般程序事故2100余起,9家非法改装商家被纳入事故责任方追责
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专家、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事故防范支队一级高级警长邱忠说:“一旦查实销售企业进行改装,我们会将线索移交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处理,既有行政处罚,也可能承担民事侵权赔偿”
对于驾驶解除限速车辆的个人,处罚同样存在
邱忠表示:“在道路上超过法定最高车速,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将依法接受超速违法处罚”
真正要把超速顽疾从根上解决,关键不在口头承诺,而在技术把门
旧车之所以容易被“解速”,漏洞多在控制器和电池接口
新国标引入防篡改设计,通过硬件匹配实现“改装即失效”
国家轻型电动车质检中心检验员周航解释:“控制器必须识别电池电压种类,标称48V的车只能匹配48V铅酸电池,若外接电池把额定电压抬到60V,超出控制器设定范围,整车无法启动”
电池端同样设防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食品消费品标准处副处长刁永辉说:“严禁电池组预留扩展接口和外设托架,明确充放电互认协同,从技术上大幅提高防篡改难度”
技术之外,是产能和能力的重构
新标准第一次把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与产品一致性写进硬性门槛,车架这类关键件要自制,电泳、焊接等关键工艺设备要具备
这意味着只会买件组装的作坊式企业将被淘汰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表示:“企业必须具备车架生产能力以及电泳、焊接等关键工序和关键设备”
行业因此迎来一轮洗牌,能研发、能制造的企业获得更大空间,竞争会更像正经的工业竞赛
认证进度也在推动市场切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处长薛岩介绍,首批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在2025年6月底获得了CCC认证
截至11月4日,已有99家企业的468个新国标车型拿到强制性产品认证,可以量产销售
11月8日,国家认监委明确,自12月1日起旧版标准的CCC证书全部注销或撤销,销售企业不得继续售卖旧国标车
消费者可以扫码产品合格证二维码或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证书有效性
标准不是一夜切换的开关
考虑到消化周期,新国标设置了8个月生产过渡期和3个月销售过渡期,旧国标车可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
市场走访显示,有的门店因供货还未铺齐新车,旧款仍在售
不少人在意旧车会不会“无人管、配件断供”,多家品牌承诺旧款维修和零部件供应至少维持5年,这个承诺背后还需要履约机制来兜底
生产端则在加速切换,升级产线、改工艺,确保12月1日后新车型能稳定供货
价格成为最近的争议点
材料阻燃、智能防盗、防篡改这些配置并不免费,很多新国标车型价格较旧款上浮
企业说成本推着价格走,消费者则希望“安全升级别变成价格门槛”
问题来了,能不能在不牺牲安全的前提下压住溢价,靠规模化和工艺优化把成本拉回理性区间?
行业数据给到一个参考面:2024年两轮电动车销量约5000万台,预计2025年回升至5200万台;
九号、雅迪、爱玛在不同价位段分庭抗礼,智能化带动高端市场扩容
安全升级与价格平衡,考验的不只是良心,更是效率和产业组织能力
地方推动淘汰旧车,一些地区推出置换补贴,流程、到账速度、覆盖人群成了消费者关注点
有人拿着补贴等了很久才发到卡里,也有人嫌流程复杂打了退堂鼓
补贴的目标是减少风险存量,政策的体验感却直接影响参与度,这种摩擦值得尽快优化
另一方面,智能部件、特殊材料的维修成本会不会高企,维修网点跟不跟得上,也是市场要面对的现实
智能车出问题,普通修理铺能否快速判断并低成本修好,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标准答案
看别人怎么做有参考意义
德国遵循欧盟EN15194,对助力自行车设定48V电压、250W额定功率,25公里每小时后逐步切断输出,夜骑要开灯,超20公里每小时要戴头盔,必须购买特定保险,对违规制造销售最高罚款1500欧元,未经批准产品发生事故保险不理赔
日本把25公里每小时的限速、严格的电池与结构标准、企业质量体系和市场监管捆在一起执行
结论不复杂,标准加执法加责任闭环,市场就会更有序,事故率就会降下来
新国标不是把产品“包装得更好看”,而是把公共安全的底板垫高
从阻燃材料、身份标识、北斗防盗到防篡改与企业准入,一环扣一环
真正的难点在执行力度是否持续,监管是否到位,企业是否守住底线,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更安全的产品投票
标准是尺子,执法要有力度,市场要有耐心
当监管不松懈、企业守规矩、消费者做明白选择时,电动自行车才能既便捷又安全,行业也会往更高质量的方向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