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车为什么都喜欢对标特斯拉,其实反映出行业对标的偏执和盲从,车企应专注创新满足用户需求而非虚浮比拼
每次我跟朋友闲聊,说到新能源车那个市场,好像都能绕不开特斯拉。统计一下,大概80%以上的新势力品牌,宣传都喜欢挂着对标特斯拉这四个字。打个比喻,就像学校里学霸比赛,所有人都说我也想像他一样厉害。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很多车企其实是盯人盯得太紧,只看着特斯拉这个大神来衡量自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大多数对标策略,是在参数层面硬拼,比如续航里程、加速时间、智能系统的丰富程度。这会不会有点像你那台苹果比我那支炫彩名牌手机就厉害了的那种攀比心态?写到这里我就想问:你们真的觉得用户关注那些数字多过用车体验吗?我见过一个朋友,他买车就看用料实不实在,续航也要考虑57%、63%的估算区间,不是说虚的,是真觉得东西能用就行。
这让我想起去年碰到个修理工,他说:只要不出故障,车再差也值钱。某种程度上,用户心里最想要的,除了底盘稳不稳外,可能是用着顺不顺手——这是任何参数都比不上的感觉。
我记得有次出车祸前一天,车玻璃一点点碎,我还自嘲:这车是不是太轻了,安全性能还真是个坑。后来问修理工:你觉得,像我这车干嘛买?除了省油,还真没啥亮点。他说:就是便宜,别让成本占了便宜。这也是个黑暗面的折射——省钱的功能和品质就相应缩水。可能也是车企盯紧价格战,导致技术逐渐掉队。
很多时候,行业对标特斯拉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偏执的心态。这就像足球场上总盯着梅西或C罗,忽略了团队合作和技术的多样性。目标本身没错,可偏执到忘了自己是谁,就不可救药了。
我还记得一位行业前辈说过:特斯拉已经不是单一的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这点挺有意思。你会不会觉得很多国产电车都喜欢模仿它,但忽略了用户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只是更快更智能,而是更懂我。我们要不要想想:用户买车是为了方便,是为了刷个存在感,还是为了点滴生活的改善?或者你猜测,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真在意续航短板还是座椅更贴心?
我觉得,行业要走得长远,不能总在虚浮的参数比拼中迷失方向。不然的话,很快会陷入比拼到尾声也难分高低的死胡同。倒不如试一试从用户痛点出发,比如提供更贴心的配置,像某品牌最近强调后排脚空间优化,或者另一家在新能源车里加入了无障碍设计。这才是在解决实际问题。
也不能全盘否定对标。有时候,取经也是一种学。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份报告,里面提到,某些车企在设计时借鉴特斯拉的极简界面,但很多设计还没有到位。你难不成会觉得简洁设计会自己跑出来?实际上,简单背后,是对用户惯的深刻理解。可问题是,真正理解用户需求,还得走出去,问问他们的用车惯,而不是只盯着屏幕和参数。
我个人猜测,这种盲从的米字型对标,可能还跟市场份额的压力有关。有全行业都在转型,谁都怕被甩下,才会拼命模仿风头正劲的特斯拉。这也提醒我们——行业需要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未来别忘了多给用户点用料实在和细节打磨的关心。
也有人会说:技术差了,怎么能硬拼?我觉得,这话一点没错。其实技术还是要靠研发,但研发那口气,不能只顾自己吹牛。我那天随便翻了翻一份自主研发资料,发现一大堆自主标识,实际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抄而不创新。这也是问题所在。满足用户不是只拼硬件参数,而是要理解他们的生活场景。
我还想问个奇怪的问题:用户到底在意最强续航还是最贴心设计?可能也不会只有一种答案吧。不然,为啥最热卖的车,除了说续航,还得有一种居家感。毕竟,车不仅是工具,更像家的一部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再怎么说,市场需要的,也许就是那份真实贴心,而不是虚浮的数字比拼。你觉得呢?是不是太理想化了?也许,但不试试,总是不会知道。
---
这个行业,好像还在错觉里面打转。只要车型能走心,不用每天盯着特斯拉那个标杆,说不定还能找到自己的路。你们会不会觉得,行业缺的,就是那股敢于突破的勇气?或者,我是不是太天真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