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快充、慢充、交流、直流全解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已成为新能源车主们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但快充与慢充、交流与直流这些概念,你是否真正了解呢?
你是否曾注意到,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仅需一个加油口,新能源车型往往配备了两个充电接口:一个是7孔的交流充电口,另一个则是9孔的直流充电孔。

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简而言之,就是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为电池所需的直流电的过程。由于电网中的电是交流电,而新能源车电池中的电是直流电,因此需要进行转换才能进行充电。这种转换工作,根据选择快充或慢充的不同,分别在车外的直流充电桩和车内的车载充电器上完成。在直流充电模式下,车外的AC/DC直流充电桩负责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而在交流充电模式下,车内的充电器OBC则负责完成这一转换工作。
“交流充电桩仅用于慢充,而直流充电桩则专为快充设计”,这种说法真的准确无误吗?

事实上,交流充电桩确实主要用于慢充。当使用交流充电桩时,电网中的交流电会通过车载充电器转化为直流电,从而为新能源电池充电。需要注意的是,交流充电桩本身并不直接对电池进行充电,它主要提供电力输出。通常,充满电池需要大约6-8个小时的时间。

相比之下,直流充电桩则专为快充设计。它能在车外直接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为电池所需的直流电,因此充电速度更快。然而,直流充电桩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充电电流和电压的控制,以及电池温度的管理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充电速度和安全性。

交流慢充的优点在于其充电速度相对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电”现象,为众多车友所青睐。他们深切体会到,慢充所提供的电力更为“耐用”。此外,交流慢充的电流通常较低,一般不超过10A,从而减少了热量产生和电池负担,对新能源车电池的寿命延长大有裨益。然而,其主要的缺点便是充电所需时间较长。

另一方面,“直流充电桩就一定是快充”的说法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采用直流充电时,充电桩会将电网中的交流电直接转化为直流电,并通过快充口迅速为新能源车电池充电。这样,最快只需半小时左右,电池即可充电至80%左右。

然而,并非所有使用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方式都属于快充。快速充电主要指的是相较于一般充电方式时间更短的充电方法,其具体定义会因充电器和电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某些直流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并不快,实际上属于慢充范畴。以蔚来ET7为例,虽然该车取消了交流充电口,仅保留了直流充电口,但这个直流充电口在配套的家充桩上实际上提供的是“慢充”服务。

直流快充的显著优点是充电速度迅速,这得益于其大电流和功率的运用。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安装和使用成本相对较高。此外,由于充电电流和功率较大,可能会对电池组的寿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充电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电池出现“虚电”现象,即电池显示满电,但实际上电量并不充足。同时,大电流和大功率充电产生的高温也会加速电池内部电子元件的老化,从而缩短电池组的整体寿命。

那么,对于新能源车而言,究竟是选择快充还是慢充更为适宜呢?实际上,关于快充对电池的潜在伤害,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如今,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快充到80%后,会主动降低充电功率,这是为了保护电池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同时,在充电过程中,汽车会启动专门的冷却系统,一旦电池温度达到阈值,便会通过高效的防冻冷却液配合散热器为电池组进行降温。车厂在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料并应对了这些问题。

此外,如今新能源车电池组普遍享有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甚至部分车厂为首任车主提供三电终身质保,这进一步消除了电池方面的顾虑。在日常使用中,若需紧急出行或长途驾驶,快充无疑是最优选择;若时间充裕,慢充则更为适宜。总体而言,电池在正常使用范围内无需过于谨慎,只需像对待普通部件一样大胆使用和充电,享受便捷的出行生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