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街头,每70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人持有网约车驾驶员证。市交通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成都网约车驾驶员证核发量已达31.6万张,但日均实际运营车辆仅8万辆,超60%持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场看似繁荣的市场表象下,正上演着新经济形态与就业压力的深度博弈。
供需失衡催生行业乱象
成都网约车市场呈现"证件过剩、运力过剩、收入缩水"的畸形生态。持证司机中仅25.5%日均接单超过15单,近四成司机日均接单不足12单。平台抽成比例从2023年的20%攀升至25%,司机日均运营收入324元扣除租金、能耗后,实际净收入多在100-150元区间,时薪常低于15元。
"早高峰抢单像打仗,平峰期空转白耗电。"从业三年的司机王师傅坦言,为应对收入下滑,多数司机不得不采取"双平台接单""超时驾驶"等违规操作。这直接导致2025年一季度乘客投诉量同比激增73%,服务质量评分4.8以上的优质司机占比三年间下降21个百分点。
就业挤压下的被动选择
网约车行业成为就业市场的"蓄水池",折射出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统计显示,成都近五年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从7.2%骤降至2.1%,而网约车驾驶员证核发量2024年同比暴增218%。大量来自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岗人员,在"零门槛、快上岗"的吸引下涌入行业。
"工厂智能化改造后,40岁以上工人很难找到合适岗位。"劳动经济学者李教授指出,网约车行业吸纳的不仅是灵活就业群体,更包括大量被动转型的传统行业从业者。平台"以租代购"模式将风险转嫁司机,大多数从业者背负月供4500-6000元的车贷,陷入"跑单还贷"的生存循环。
破局之路任重道远
面对运力严重饱和,监管部门已实施"双暂停"措施。部分平台试点"动态准入"机制,通过算法调控高峰时段运力,使司机收入提升17%。特色化服务成突围方向,提供无障碍车辆、母婴专车的司机可获得15%-25%订单溢价。
专家认为,破解困局需建立三方责任共担机制:平台应优化抽成规则,政府需加强职业培训引导分流,从业者要提升服务价值。正如市交通运输协会负责人所言:"当方向盘后的每双手都紧握生存希望时,这个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市场调节,更是社会价值的重构。"
这场发生在车轮上的就业突围战,既是共享经济模式的试金石,更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窗口。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避免"零工经济"异化为风险转嫁工具,成都的探索具有标本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