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米汽车“取经”,开放的北汽力求更“新”

这几天小米汽车的动作可是不小啊,工信部的最新公告显示,小米已经拿到了独立造车资质。作为一个在汽车圈摸爬滚打20年的老兵,我得说这事儿背后真有点意思。

1.

从“借壳”到“独立”,小米的“北京故事”

回想去年11月份,小米首次出现在工信部公告里时,还是挂靠在北汽越野车公司名下。

这次直接变成了“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个转变可不简单。

要知道,造车资质这东西,在咱们汽车圈可是“真金白银”。

就说理想汽车当年,花了6.5亿买了力帆的资质;小鹏更是掏了12.5亿收购福迪。

但小米这次玩得高啊,选择了跟北汽合作。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小米在北京要做新能源车,不找北汽这个“地头蛇”合作,那不是跌冒烟了嘛!

2.

北汽的尴尬与突围

向小米汽车“取经”,开放的北汽力求更“新”-有驾

说到北汽,我得说说这个老朋友的近况。

作为国内第一个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厂家,北汽新能源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

2018年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240万台的年销量,世界500强第124位,简直天上有地下无。

但是,这两年的日子可就不那么好过了。销量从15.8万台掉到5万台,营收更是“天塌了”似的从235亿跌到95亿。我看着这数据都气得蹦起来!

不过今年的形势有点变化。2023年前三季度,北汽新能源的营收同比增长了63.1%,达到93亿元。这说明啥?说明老伙计终于开始“醒悟”了。

3.

抱团取暖,北汽的“双枪”战略

向小米汽车“取经”,开放的北汽力求更“新”-有驾

现在的北汽可是玩了个“左右互搏”:一边是跟华为合作新一代智选车,另一边又跟小米搞代工。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不求最好,但求合适”。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事儿,宁德时代、北汽海蓝芯、京能科技和小米汽车四家在北京合资建电池厂。这就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了,这是在搞“真香”战略联盟啊!

4.

韭菜说两句

作为一个看着北汽从“井冈山”一路走到现在的老兵,我得说:

向小米汽车“取经”,开放的北汽力求更“新”-有驾

1.北汽这次跟小米、华为的合作,不光是为了“救急”,更是为了“救未来”。这叫借船出海,借智转型。

2.小米带来的不只是订单,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和智能化技术。这些都是传统车企最缺的东西。

3.但是要提醒北汽的是,“借”来的终究是“借”的,核心技术还得自己攒。不然就像当年的“油改电”一样,终究是“劝退”。

我想问问各位车友:你觉得北汽这次能借着小米、华为的东风,重回巅峰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