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朋友开车时都会用上智能驾驶系统,这东西确实挺神奇——暴雨天能穿透雨幕看清路况,连续弯道能把方向盘调整得比驾校教练还稳当,堵车时甚至能自己跟着前车"蠕动"。但上周我亲眼看到个场景:幼儿园门口突然冲出个追气球的孩子,旁边开启智驾的昊铂HL"唰"地刹停,后座咖啡愣是没洒出来。这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机器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反应更快。不过等红灯时,前面大货车掉下来个纸箱子,智驾系统却迟迟没动静,最后还是老司机一脚刹车避免追尾。你看,智驾再厉害,有两个看家本领永远学不会人类司机。
先说智驾最让人服气的地方。去年杭州下暴雨,我朋友开着小鹏P7上高架,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像瀑布似的往下流。他说当时手心全是汗,可智驾系统愣是靠着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自动把车速压到40码,跟前车始终保持三个车位距离。更绝的是,系统检测到右侧有电动车突然变道,提前0.5秒就往左微调方向,这反应速度比人快多了。现在很多新车的自动泊车也特贴心,有次在商场看到位新手妈妈,手机点两下,车子自己就钻进狭窄车位,还能留出足够空间让儿童安全门全开。
不过真要遇上突发状况,机器的"死脑筋"就暴露了。去年某品牌测试场做过实验:在模拟的施工路段,智驾系统能精准识别标准锥桶,可要是工人把反光背心搭在护栏上,系统立马犯迷糊。反观二十年驾龄的刘师傅,他开车经过施工路段时,瞟一眼地上散落的工具和工人走位,马上就把车速压到30码——这种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机器到现在都学不会。就像我家楼下修路那阵子,临时围挡被风吹得七扭八歪,智驾系统总想往缺口处钻,得亏人及时接管才没开进坑里。
要说智驾永远追不上人类的本事,头一个就是"场景理解力"。上个月有辆特斯拉在高速上遇到前方事故,七八辆车开着双闪缓慢移动。智驾系统老老实实跟着前车排队,可老司机王师傅瞄了眼后视镜,发现大货车刹车冒火星,果断打方向钻进应急车道——这种综合判断路况、预判他人行为的能力,机器暂时还做不到。再比如遇到救护车鸣笛,老司机们会默契地集体让出生命通道,而现阶段的智驾系统往往要等语音指令或交警手势才会行动。
第二个硬伤是"道德决策力"。举个真实案例:有次山路会车,右侧是悬崖,左侧来车越线超车。人类司机通常会选择轻微刮蹭保护乘员,但智驾系统现在还没法做这种价值判断。更常见的是遇到"鬼探头",系统要么急刹到底可能引发追尾,要么犹豫不决错失时机,而老司机这时候往往会边刹车边观察后方,做出最平衡的选择。就像去年南京那个开理想L9的网约车司机说的:"系统刹车确实比我快,但真要二选一时,它不会像我那样先看后视镜再决定刹多狠。"
不过话说回来,智驾的进步确实让开车更安全了。现在很多车都有驾驶员状态监测,比副驾老婆还管用。我认识位开长途货运的李师傅,他说自从车上装了华为ADS,连续驾驶四小时系统就会强制休息,"比公司安全员盯得还紧"。还有朋友的特斯拉,有次他低头调空调,系统检测到前方三轮车突然拐弯,直接抢过方向盘往左带了半米,成功避免事故。这些实实在在的安全提升,确实给老司机们添了双"电子眼"。
其实最好的开车方式,是人机配合取长补短。就像我常去的驾校,现在教练车上都装智驾系统。学员练车时,系统能实时提醒"方向打早了"、"跟车距离太近",但遇到突发状况还是教练一脚刹车踩到底。这种组合既用机器的精准纠正新手错误,又保留人类的情景判断力。有位刚拿驾照的姑娘说得好:"智驾就像副驾坐着个不会累的教练,但真遇到拿不准的情况,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直觉。"
说到底,机器再聪明也只是工具。就像家里那台会自动避障的扫地机器人,它能绕着拖鞋转圈,但永远分不清掉在地上的是纸巾还是百元大钞。开车这件事,既需要智驾系统毫米级的反应速度,也离不开人类司机经年累月攒下的"马路智慧"。下次等红灯时,不妨摸摸方向盘想想:或许真正的驾驶乐趣,就在于这种人与机器的默契配合——既让科技为我们保驾护航,又不丢失掌控方向盘的踏实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