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们,这回是真·炸毛了。七十多位爷,磨刀霍霍向小米,理由是啥?“言过其实”,目标呢?“赔偿三倍损失”。这事儿,光听着就够呛,背后还扯出小米汽车一尊大佬的“崩盘论”,直接窜上热搜榜首。
您说说,砸锅卖铁花了四万多,整了个碳纤维前机盖,图个啥咧?官方说得天花乱坠,又是啥“双气道空气动力玄学”,又是“帮着降温、增加抓地力”,听着那叫一个唬人,感觉自家座驾瞬间能变身勒芒战车。结果咧?拿到手一看,嘿,敢情就一摆设,普通版花俩糟钱儿也能捯饬个七七八八。这心气儿,谁能顺得过来?
小米那边的回应也忒油滑,认领了“措辞不够精准”,祭出俩方案:要么没提车的换回铝合金盖子,要么已经上车的送两万积分。车主们显然不尿这一壶,两万积分?打发要饭的呢?他们要的是“退一赔三”,觉着小米这是虚晃一枪,得为自己这波操作买单。
这事儿的嚼头就在于,它捅破了当下一种略显局促的实情:咱掏腰包,图的到底是啥?是板上钉钉的功能,还是被营销鼓捣出来的“优越感”?
先来说说这“崩盘论”。小米汽车那位高管赶紧跳出来撇清关系,说没放过这种厥词,是谣言。但这话能蹿红,恰恰说明大伙儿对新势力造车的忧虑是有共识的。汽车这玩意儿,烧钱如流水,供应链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得崴泥。消费者倾囊相助,结果你告诉我,退订多了我就要玩完?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当然,小米肯定不乐意崩盘。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能因为厂家的“金身不破”就被牺牲掉。说白了,企业要立足,靠的是真本事,靠的是童叟无欺,而不是靠拿捏消费者。
再说回这碳纤维机盖。车主们感觉被涮了,因为这玩意儿压根没啥卵用。但平心而论,有几位爷真需要“辅助散热、增加抓地力”?怕是大部分人选装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那份“老子就是比你强”的虚荣心。
这也没啥不好意思认的。消费嘛,本就不单单是满足物质需求,还得填补精神空缺。但关键在于,厂家不能利用这种心理,过度粉饰,弄虚作假。你卖的是“门面”,也得对得起这份“门面”的身价。
往大了说,这事儿也折射出咱这社会对“宣传”的看法。广告嘛,多多少少都带点水分,大伙儿心里明镜儿似的。但掺水也得有个度,不能直接变成欺诈。消费者也不是愣头青,一回两回可以被蒙蔽,但次数多了,谁还搭理你?
这场维权,最终会是个啥走向,现在还不好盖棺定论。但它给所有厂家都敲了个警钟:消费者不是待宰的羔羊,薅多了会嗷嗷叫的。想细水长流,还得把心思放在产品和服务上,少耍花枪,多拿出点真东西。不然,就算一时得势,也终究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当我们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消费者太过吹毛求疵”时,是否忽略了“厂家的过度渲染”才是祸根?要知道,信用这东西,一旦被掏空,再想弥补,可就难于上青天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