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亏损”的新势力车企,真的在烧钱玩火吗?
数据先放这儿:2023年上半年,某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亏了60亿人民币。可能有人没概念,这相当于每天烧掉3300多万。更夸张的是,同期它卖出了大约6万辆车。也就是说,平均一辆车“赔”10万块。这种感觉,就好像每卖一辆车,车企就得往车主兜里塞10万块,还得说声“您辛苦了”。看着是不是特离谱?这生意,照这么做下去,难道不是“死”得很快?
不少人已经开始下结论了:新势力玩不起了,烧钱太狠,迟早崩盘。可真是这样吗?别急,咱先把数据拆开看看。
首先,亏损确实是真的,账上明明白白写着。但亏损这事儿,得搞清楚它是怎么亏的。很多人看到亏损,就以为是卖车“赔钱”,甚至觉得是车卖得越多,亏得越惨。但实际上,造车这事儿,账目里有太多项是“看着吓人但并不是真的亏”。比如研发成本、工厂建设、渠道铺设,这些花销往往会被一次性摊到当年的财报里,但实际的回报可能得几年后才能看见。
就拿研发来说,新势力车企的研发开支基本是天文数字。一些头部新势力年研发投入接近百亿,占总营收的2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的10%左右。这么大比例的研发投入,短期内肯定是“负担”。可问题是,这些钱投的不是今天的销量,而是明天的技术优势。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芯片这些东西,每一项都得花钱砸出来。你不砸,别人砸,几年后市场就不是你的了。
再说工厂,这也是笔大开销。新势力车企普遍选择自建工厂,而不是代工。为啥?因为代工虽然成本低,但品控难、产能受限。自建工厂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从长远看,产能规模、质量稳定性都更可控。最典型的是特斯拉,当年在上海建厂的时候也被骂“烧钱太狠”,可现在上海工厂已经成了它全球最赚钱的资产。新势力今天的工厂投入,说白了就是在赌明天的产能释放。
讲完这些,再看卖车到底“赔”不“赔”。实际上,大部分新势力的毛利率已经转正了。毛利率转正什么意思?就是车本身已经不亏钱了,甚至还隐约能赚点。亏损主要是来自那些“非车本体”的开支,比如上面说的研发和工厂建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新势力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20%之间,这个数字对比传统车企其实并不差。像宝马、奔驰这种豪华品牌的毛利率也不过20%左右,甚至很多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毛利率还为负。说白了,大家都一样,新能源车这几年本来就不是个高利润的生意。
再拉个对比,国外的新势力情况如何?我们熟悉的特斯拉,前几年也在长期亏损,账面上看着像个“无底洞”。2018年,特斯拉全年亏了10亿美金,那会儿马斯克天天被骂“骗子”。可到了2022年,特斯拉净利润飙到125亿美金,成了全球最赚钱的车企之一。这说明什么?新势力车企早期的亏损,本质上是“战略性亏损”。只要熬过了规模化和技术积累的爬坡期,这些投入是能换回来的。
当然,有人会问,你说得挺乐观,但万一真熬不过去呢?确实,战略性亏损是把双刃剑。熬得过去,叫“投资未来”;熬不过去,叫“资金链断裂”。所以,关键还是得看这些新势力花钱是不是有章法。
目前来看,新势力车企的花钱逻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研发、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研发刚才已经说过了,属于“技术护城河”;用户运营这块,更是新势力的看家本领。传统车企卖车,基本是一锤子买卖,车出了店门就算完事。而新势力的运营逻辑更像互联网公司,卖车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充电服务、OTA升级、车主社区,这些才是他们真正赚钱的地方。至于品牌建设,这几年新势力车企的营销投入确实很大,但回头看,品牌溢价已经逐步体现出来了。比如一些头部新势力的高端车型,卖到40万、50万依然供不应求,证明品牌力确实在提升。
所以,这些亏损看上去吓人,但真要说“没活路”,也不至于。关键是,这些车企能否持续把战略落实到位。如果技术没砸出来、用户口碑没做起来,那这些亏损才是真的危险。相反,如果能像特斯拉那样,一步步走到盈利拐点,那这些“账面上的亏损”不过是成长的代价。
最后总结一句:别被表面的亏损吓到,关键是看这些钱花在哪,未来能不能补回来。对新势力车企来说,亏损是常态,但能不能从常态走到盈利,靠的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扎实的技术、产品和品牌积累。这些看似“离谱”的数据,拆开看,其实并没那么吓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