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价值30万元的进口宝马摩托车仅行驶800公里便出现轮胎掉渣、裂纹,车主与国内经销商、制造商拉锯11个月未果后,竟背着残损轮胎远赴意大利,在宝马全球展台当面质问品牌方。这场“跨国硬核维权”撕开了跨境消费的售后黑洞,也让全球消费者看清:当品牌神话遭遇现实困境,个体维权如何突破制度性困局?
事件经过
2025年初,中国车主陈先生斥资30万元购入宝马1300GS ADV摩托车,本以为能享受高端骑行的乐趣,不料仅行驶800公里,前轮胎便出现胎面掉渣、纵向裂纹等异常磨损。陈先生第一时间联系国内经销商,却遭遇“轮胎无质保”的冰冷回应。尽管经销商最终妥协更换轮胎,但拒绝承担800元拖车费,并承诺委托第三方检测。然而,这场维权之路迅速陷入泥潭。
陈先生自行联系的广东检测机构以“轮胎残体磨损过度、有效取样区域不足”为由拒绝检测;经销商切割轮胎取走50%样本后,却拖延69天未出具检测报告;轮胎制造商则声称产品由整车厂采购,且该型号疑似为宝马淘汰品类,拒绝承担任何责任。11个月的拉锯战中,陈先生多次奔波于检测机构、经销商与制造商之间,却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答复。无奈之下,他选择了一条极端却引人注目的维权路径——携带残存轮胎飞赴意大利米兰国际摩托车展(EICMA),在宝马全球展台当面质问品牌方。
品牌方否认责任却承认缺陷,矛盾立场引争议
在米兰展台,陈先生的质询引发了品牌方代表的激烈回应。对方首先否认磨损轮胎为宝马原厂产品,称其实际为供应链企业“象牌”定制胎。然而,当被问及轮胎质量时,品牌方代表又承认:“无论何种路况,800公里都不应磨损至此。”这一矛盾立场迅速引发舆论哗然。意大利《晚邮报》评论称,宝马的回应既想甩锅供应链企业,又无法否认自身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暴露了跨国企业售后体系的严重漏洞。
这场跨国质询不仅让宝马品牌陷入舆论漩涡,更让全球消费者看到,即便是国际知名品牌,在面对跨境消费纠纷时,也可能存在责任推诿、标准缺失等问题。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跨境消费维权困境的缩影。
那么问题来了,本案宝马品牌方该为陈先生的轮胎问题负责吗?陈先生的维权行为,能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吗?
律驰驾道观点
30万宝马摩托轮胎维权案:争议焦点与法律分析
本案中,车主陈先生因价值30万元的宝马摩托车轮胎在行驶800公里后出现严重磨损问题,历经11个月维权未果,最终选择跨国方式在意大利宝马展台当面质询品牌方。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揭示了跨境消费维权的困境,也凸显了品牌责任、法律适用等多方面的争议。以下将阐述本案中最具争议的焦点,并围绕这些焦点展开分析,以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参考。
争议焦点一:轮胎质量责任归属问题
本案中,宝马品牌方在意大利展台否认涉事轮胎为原厂产品,声称其为供应链企业“象牌”定制胎,但又承认“无论何种路况,800公里都不应磨损至此”。这一矛盾立场引发了责任归属的争议:宝马作为整车销售方,是否应对轮胎质量问题承担最终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销售者(经销商)和生产者(品牌方)对产品质量负有连带责任。宝马作为整车制造商,其产品包括轮胎在内的所有部件均应符合安全标准。即使轮胎由第三方供应链企业生产,宝马也应对其采购和整合过程负责,不能以“供应链问题”为由推卸责任。此外,品牌方承认磨损异常,这进一步强化了其责任认定。因此,在法律层面,宝马品牌方应当为陈先生的轮胎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非将责任转嫁给供应链企业。
争议焦点二:消费者跨国维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陈先生在国内维权失败后,选择携带残损轮胎飞赴意大利,在宝马全球展台当面质询。这一行为引发了争议:跨国维权是否合法?能否得到法律支持?
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维权应优先通过属地管辖原则进行,即向销售地或生产者所在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陈先生的跨国维权行为虽不违反国际法,但并非法定维权途径。跨国维权虽凸显了消费者困境,但法律上更支持通过国内司法或仲裁程序解决纠纷,以避免额外成本和不确定性。
争议焦点三:品牌方售后责任与全球标准漏洞
宝马品牌方在事件中最初否认责任,后又承认缺陷,暴露了其全球售后体系的不一致。争议在于:跨国品牌是否应建立统一的售后标准?其在跨境消费纠纷中推诿责任是否合理?
跨国品牌如宝马,其售后体系应遵循全球统一的质量和服务标准,这是企业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的体现。本案中,宝马在国内和国际回应中的矛盾,反映了其售后漏洞。此外,根据国际商事惯例,品牌方应对其全球供应链和销售网络负责,不能因地域差异而降低售后保障。因此,宝马应当完善全球售后机制,确保消费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一致、透明的维权支持。
综上所述,本案通过陈先生的“跨国硬核维权”,揭示了跨境消费中品牌责任模糊、售后体系漏洞和法律执行困难等深层次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品牌方应当为轮胎质量问题负责,消费者在国内维权途径中享有充分法律依据。未来,需加强跨国品牌监管、完善检测机制,并推动全球统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以杜绝类似“售后黑洞”。消费者在维权时,应优先依托本地法律资源,同时通过舆论监督施加压力,以实现公平正义。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