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我坐在路边,手里还拿着手机,看着最新的汽车新闻。发现一条让我挺心动的消息:小米SU7改款车在路上跑了。心里咯噔一下,这车不就是去年那款价格在20万左右的SUV嘛,咋突然就现身了?

我心想,肯定是供应链又吃紧吧。去年限产让很多车型交付都拖得天长地久。尤其是汽车这个行业,谁都懂那叫上下游博弈。研发还得跨越技术门槛,供应链需要上千个零件从全球跑,短时间内突然缩短交付周期?太难了吧。

但没想到,小米在缩短交付周期这块,玩的有点意思。11月11日那天,官方说了,SU7的锁单交付时间就缩短了——最多提前27周。

我琢磨:这比去年年中他们说的4-5个月要大幅提前啊。这段时间大概是6个月(约26周)——就是从现在倒推,剩下的时间更少了。

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有驾

这到底怎么做到的?

我觉得,小米可能优化了供应链,把核心零件提前备足。或者——也许用了更高效的物流方式?一想起去年砍单严重,许多零件推迟,导致生产线一直搁浅。

研发可能也在压缩工艺流程。毕竟,出个新车,材料、制造调试都绕不开时间。但偏偏这次他们可能选用了一些现成的技术,比如预置技术、标准化的模组,实操上可以降低非必要的工序。

我也想起一件事,我之前(大概是去年)和一位维修工聊天,他说:现在很多厂都在用‘半自动’装配线,工人只负责简单的操作,关键は机器人。

机器人就是个效率外挂。这其实说明,车企要缩短交付,背后一定得靠自动化升级。

说到技术突围,我还猜测没有太大金融支撑,真是难得一见的硬核自研加持。

但,等等,我得调整下思路——这是不是又回归那个老问题:供应链和研发,一直是推升或绑架汽车效率的双刃剑。

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个细节——去年他家发布会提到,主动优化供应链结构,其实手段还挺硬核,比如和供应商直接洽谈,提前锁定关键零件采购量。但是到底实际做了啥?其实很多都是优化存货策略。

如果说交付周期缩短了,成本能不升高?这个问题,从我实际走访来看,确实难得,因为你要么多花钱提前备货,要么加快生产线。

也不能只盯着时间,说白了,这也是一种再融资以及借助技术创新的博弈:投入多,周期短,风险自然也大一些。

再说说这款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标准版21.59万,配置很不错。续航700公里,能用15分钟补能350公里,确实心动。

但我也怀疑:在同价位,别的品牌的SUV,比如吉利、蔚来,表现得也不差。差别就看操控体验这块了。

比如:装腾讯地图的车怎么跑得比自家导航快?(这句话是我朋友说的,笑)

我觉得,真正的差别不一定在硬件,而是在调校。后者又得看研发团队的水平。

这次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Max版0-100只要2.78秒,最高时速265公里,续航上升到800公里。

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有驾

这发布的速度其实让我挺吃惊的——毕竟,双电机带来的加速快感,跟后驱优先的调性搭,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

我开始琢磨,没细想过,为啥现在性能车似乎越来越普及了?

也许是技术门槛下降,小米用到的麒麟电池越来越成熟了?就算成本稍高,用户愿意为性能买单。

整车自研能力在这场提速战中至关重要。

我有个朋友在售后部门,说:这车不用我担心质量问题,设计成熟,零件都用的‘通用款’,维护方面也方便。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车企的创新其实还得靠供应链合作,不然一味追求快,无非是拼速度,拼果断,到头来反倒自我设限。

(这段先按下不表)

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有驾

对了,你怎觉得,未来交付还能继续缩短吗?我觉得,可能要看整个产业链的配合度和自动化水平。

小米为什么能快?是不是因为他们基因里本来就精于成本控制和流程优化?——这点我可能猜得不太准,毕竟没细想过。

也不是说越快越好。我总觉得,有时候,这样的缩短会让一些细节被忽略。

比如:新车制造的安全线是否可能被突破?小心别为了赶时间,牺牲掉那些看似突然不重要的小环节。

我还是更喜欢稳扎稳打的节奏,但现实摆在那——你不用猜,都知道快才是王道。

我突然想到,供应链和研发之间的博弈,就像我们买房:你一味追求快,房子可能糟糕;慢慢来,可能会更稳。

但在这场汽车工业的加速度里,谁能平衡好?这估计得看国运了(嘿,是不是有点夸张?)。

小米SU7改款车型在路上,交付周期大幅缩短,预计年底前即可提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有驾

讲了这么多,我也不禁想:如果某天,提车的门槛不到三个月,也许我们的消费惯会变——换句话说,交付时间,也许就成了车的第二特性。

而我这次路过小米的展车时,心里只剩一个疑问:用户们会为提车快买账吗?还是应该追求什么更深层次的体验?

(这就是我,随性一篇,带着点草率的猜测和琐碎的观察。)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