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

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

春节那趟从北京回广西老家,我特意没充电。

一千八百多公里,全靠发动机跑,心想这回总该露馅了。服务区看见特斯拉排队充电,我加完油买了杯咖啡,车主还在那儿刷手机。到家一算账,60升油箱加满跑了快两千公里,表显油耗5.1升。同事开合资混动,同样的路线比我多花了四百多块。

老实说,刚提车那会儿挺矛盾的。

花十几万买台插混SUV,纯电党觉得我不够环保,燃油党觉得我被洗脑了。结果半年开下来,中石化的加油卡送给了隔壁老王,他还以为我要卖车。

一周充一次电,够了

这车给了200公里纯电续航,听着平平无奇。但架不住它实用——家到公司单程28公里,周一充满,周五下班表显还剩70多公里。

有次赶项目连续加班四天,愣是没启动过发动机。那种不用惦记充电桩的感觉,开过纯电的朋友应该懂。

倒不是油车不好,只是每次路过加油站都要拐进去排队那十几分钟,时间长了真烦。现在基本一个月去趟超市地库充电桩,顺便买点日用品,充电就当成采购的附带项目了。

有天晚上突然想起来没充电,第二天早上出门前快充补了十来分钟,又够用两天。这种“临时抱佛脚”也能救命的底气,纯电车给不了。

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有驾

亏电状态跑长途,颠覆认知

春节那趟算是摸清了底细。

全程没充过电,基本靠油跑。到家翻出手机计算器算账——290块钱的油费,跑了接近两千公里。平均下来每公里一毛五,比高铁二等座还便宜。

同事那台号称“混动标杆”的合资车,亏电油耗6个多,还得加95号。他春节回家的油费单独建了个账本,最后比我多了四百多。虽说也不差钱,但心里就是别扭。

4S店的人解释什么“发动机高效区间”,我也没太听懂。实际感受就是——当油车开比油车省,当电车开不用找桩。这种模糊地带的优势,开过才知道。

无框车门有点上头

最开始看中这车,就是被无框车门勾住了。

十几万给这配置,我当时觉得厂家脑子不太正常。提车那天在地库关门,玻璃自动下降又升起,旁边刚好有个提Model Y的,专门走过来问价格。我说13万出头,他愣了好几秒,又绕着车看了一圈。

开了半年,每次关门都有种莫名的仪式感。这东西没啥实际作用,但就是让人觉得值。夏天停外面晒一天,打开门热浪扑面,心里还会安慰自己“至少门好看”。

高速跑到一百二的时候,风噪比我之前那台二十多万的合资车还小。可能是密封到位,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反正老妈坐后排说“这车开着安静”。

配置有点欺负人

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有驾

15.6寸旋转屏,一开始觉得是噱头。

有次在车里等人,横过来刷短视频,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了。后来发现停车场好些车主在研究投屏器,我这车原生支持,连额外设备都省了。

七个安全气囊这事儿,买车时销售重点讲过。说实话当时没在意,直到看新闻说某款车主副驾互相碰撞受伤,才反应过来中间还专门有个气囊。虽说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心里踏实。

后排纯平地台是意外之喜。春节带爸妈,老爸说“中间坐着不硌脚”。这种细节可能只有常年坐后排的人才懂。

座椅加热这功能,冬天早上用得最多。媳妇儿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按那个按钮,十来秒就暖和了。以前开的车得等空调热风吹个五六分钟,现在屁股先暖起来,整个人都舒服。

国庆川西那趟,终于体会到插混的意义

去年十一去川西,全程两千来公里。

出发前媳妇儿担心充电,我说咱能加油。她半信半疑——“那还买什么新能源?”

事实证明这选择太对了。服务区充电桩永远在排队,我俩加完油买杯咖啡的功夫,隔壁车位的电车还在干等。有个哥们儿开纯电SUV,排了一个多小时没充上,最后叫了拖车。

这趟下来算明白了,插混的意义不是省多少钱,而是不用为能源方式焦虑。市区通勤用电省钱,跨城出行烧油省心,两种模式随时切,这种自由感是纯电和纯油都给不了的。

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有驾

山路那段开得挺爽。底盘调校偏舒适,过连续弯道不会晃得难受。老妈坐后排三个小时盘山路,下车说没晕车。以前开合资轿车走这种路,她基本全程闭眼。

保养这事儿,有点离谱

首保那次算是见识了。

提前在APP上约好,上午九点师傅上门取车,中午十二点送回来。全程我在家待着,手机能看直播——换机油、检查底盘、洗车,每个步骤都拍得清清楚楚。

工时费0元,机油也免费。对比同事那台合资混动,首保自费六百多,还得请半天假去4S店。

二保据说也免费,六万公里保养总成本算下来两千出头。这账要是摊到五年十万公里,每年养车成本能省个小一千。虽说不是大钱,但积少成多,够多吃几顿好的了。

师傅送车回来还专门帮我把轮胎气压调了下,说“最近降温,胎压容易偏低”。这种主动服务的态度,比某些合资品牌强太多。

半年后二手车商给的报价,有点意外

上个月因为工作调动,考虑过卖车。

在二手车平台挂了个信息,第二天就有三个车商打电话。见面聊了聊,最高报价11.5万。我13.58万提的车,开了七个月亏两万,相当于每月折旧三千块。

车商说这车在二手市场挺抢手——“收回来基本不留库存,第二天就能出手”。问他为啥保值,他说一是品牌认可度高,二是刀片电池寿命长,买家没后顾之忧。

13万提的比亚迪宋L DM-i开了半年,加油卡积分过期了还没用完,二手车商出价11.5万-有驾

后来没卖,工作那边又变了。但心里对这车的保值率算是有底了。按这个折旧速度,开个两三年换车,亏的钱可能比租车牌还少。

隔壁老王听说这事儿,专门跑来问我“是不是真的”。他自己开的那台合资SUV,两年折了快四成。上个月他也订了一台,说“你小子没骗人”。

说点大实话

这车完美吗?当然不是。

内饰用料谈不上豪华,中控台硬塑料偏多。座椅坐久了腰部支撑偏软,跑长途得自己垫个靠枕。隔音在同价位里算好的,但也就那样,胎噪还是有。

后备厢空间不算特别大,放两个行李箱再加点杂物就差不多满了。要是经常拉货,这车可能不太够用。

但就这个价位,你很难找到一台在续航、配置、用车成本上都这么均衡的车了。每个月出行成本控制在三百以内,以前光油费就要八九百。省下来的钱,够每月多吃两顿好的。

加油卡送出去那天,老王问“是不是车要卖了”。我说没有,只是用不着了。他觉得我吹牛,直到上个月自己也订了一台,才发微信说“原来是真的”。

开了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选车这事儿,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觉得你疯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开着舒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