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怕你不信,有家车企的掌舵人,曾扬言自家新车定要月销破万,孰料?
首个完整销售月堪堪摸到门槛,眼瞧着就要腾飞,次月却直接掉头向下俯冲。
这事儿,就出在广汽埃安那台AION UT身上。
你说这车拉胯吧,明摆着的数据杵在那儿,空间够阔绰,电机也够带劲儿,价码也还算公道。
可你说它能打吧,四月销量直接“膝斩”,距离人家老总“月销1万5”的鸿鹄之志,尚有云泥之别。
这当间,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咱们先扒开表象瞧瞧,销量滑坡,最直接的缘由自然是消费者不肯买账。
可消费者缘何拒之门外?
莫非是AION UT不够能打?
倒也未必尽然。
AION UT锚定小型车,实则瞄准的是那些对空间有执念,又不愿过度消费的客群。
它的尺寸在同侪中确乎占优,价钱也还算说得过去。
但癥结恰恰就在这“说得过去”上。
在这个价位,消费者要的是“真香警告”,是那种“嚯,这车配置恁高,价钱又恁低,简直白捡!”的惊喜。
AION UT呢?
兴许就是那种“嗯,这车还成,配置也够用,价钱也凑合”的平淡。
这就引出更深层次的考量:广汽埃安对AION UT的定位,是否略显左支右绌?
想走高端路线,奈何价码又压不下来;想主打性价比,配置却又不够极致。
结果便是,两头不沾,高不成低不就。
这就好比你上馆子点菜,想尝尝招牌菜,结果菜单上既有川菜的麻辣鲜香,又有粤菜的清淡雅致,瞧着都挺勾人,可真端上来一尝,啥滋味也没咂摸出来。
你说你下次还来不?
再觑一眼竞争对手。
AION UT身处的市场,可不是什么膏腴之地,而是列强环伺。
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哪个不是久经沙场的老炮儿?
它们在设计、配置、营销上,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独门绝技。
反观AION UT呢?
或许还囿于“我有尺寸优势,我有大功率电机”的旧式思维里。
更扎心的一个细枝末节是,有朋友曾左右权衡AION UT和吉利星愿,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缘由很简单:星愿最终落地价更实惠,内饰也更具吸引力,而且AION UT预算内的版本居然连电动尾门都付之阙如!
这说明甚?
说明细节决定成败啊!
消费者可不是冤大头,他们会货比三家,会锱铢必较,会精打细算。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产品力孱弱时,是否忽略了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埃安UT的宣传攻势够猛烈吗?
针对目标客群的精准营销是否到位?
抑或仅仅是简单粗暴地铺广告、喊口号?
更进一步剖析,这背后或许还牵扯到广汽埃安的战略擘画问题。
埃安究竟是想剑指高端化,还是想走亲民路线?
若是前者,那AION UT的定位或多或少就有些尴尬;若是后者,那AION UT的价位和配置,或许还需再下一番苦功。
归根结底,造车跟做人一样,得先拎得清自己要啥,才能找到康庄大道。
AION UT的销量颓势,与其说是产品之殇,不如说是战略之困。
回到开篇,那位高呼“月销1万5”的掌舵人,想必此刻内心也五味杂陈。
但话又说回来,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撞大运实现了呢?
只不过,在实现目标之前,是否应该先好好盘算一番,路该怎么走?
毕竟,单凭呐喊助威,是卖不出车的。
这车市啊,较量的不是嗓门大小,而是谁更能拿捏住消费者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