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名爵为何被母国遗忘了?

品牌归属的疑惑,是选择中国本土品牌还是英伦风情品牌,这是一个问题。

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少有像MG名爵这样引人“纠结”的品牌。回顾其历史,当威廉·莫里斯爵士于1924年创立MG品牌时,或许未曾预见这一品牌将在百年间历经如此多的波折。MG品牌的命运跌宕起伏,令人不禁好奇其未来的走向。

“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名爵为何被母国遗忘了?-有驾

经历了上世纪中叶的辉煌时期后,MG品牌逐渐走向衰落。2005年,南汽收购MG并将其命名为“名爵”,似乎为品牌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随后的2007年,上汽与南汽合并,名爵被纳入上汽旗下,与上汽自家的品牌荣威展开内部竞争。

在上汽的体系中,名爵所获得的资源支持与荣威相比显得有限。为了与荣威形成差异化竞争,名爵强调其“英伦血统”,利用品牌历史打造“英伦风”的品牌形象。然而,名爵作为上汽自主板块的一部分,在营销上同时强调自主品牌的政策红利和国际品牌形象,这种两面兼顾的策略,市场是否真正接受?

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近年来名爵的销量报告频繁以“海外市场”为亮点。关于名爵“出口量第一”的标题屡见不鲜。然而,国内市场的表现却鲜被提及。原因在于,名爵在国内的销量并不理想。尽管在上汽集团整体销量下滑的态势下,名爵的颓势并不显著,但剔除海外销量因素,其在本土市场的销量实则相当惨淡。

2021年是名爵公开发布年度总销量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当年总销量为47万辆,其中本土市场销量仅11万辆。也就是说,名爵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不足万辆。或许意识到销量惨淡,名爵在随后的2022年并未公布其在本土市场的总销量数据。

名爵官方新闻稿中强调其在全球市场的出口量达到48万辆,占中国整体乘用车出口量的近20%,并自称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

“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名爵为何被母国遗忘了?-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名爵在自我定位上明确将自己归类为“中国品牌”。然而,这种现象显得有些奇怪。尽管名爵在官方报告中大肆宣传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但对于在中国本土市场的业绩却鲜有提及。通过参考乘联会和中汽协的月度报告,我们估算出名爵在中国市场的年度销量大约在刚刚超过十万辆的水平。即使在2021年名爵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已经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22年的数据还在进一步下滑。

以去年12月为例,当月大家都在努力冲刺年终销量时,名爵的国内月度销量仅为8279辆。相较之下,同月比亚迪的国内销量超过十二万辆,长安和吉利的销量也超过九万辆。显然,名爵的销量数据与其他中国本土品牌相比,差距悬殊。即使加上海外市场的销量,名爵品牌的表现也难称亮眼。在国内市场耕耘多年后,名爵品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这个曾经出身不凡的品牌,为何会落到如今这般境地呢?

“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名爵为何被母国遗忘了?-有驾

除了英伦与自主品牌血统的混淆,品牌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关键所在。自2007年加入上汽体系以来,由于已有荣威品牌,为了避免两大品牌之间的冲突,上汽对荣威和名爵进行了定位区分,荣威倾向于家用和商务市场,而名爵更偏向运动市场,但这一市场相对较窄。从定位可见,上汽集团对这两个品牌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实际上,上汽乘用车设计中心负责人邵景峰曾坦言,“与做荣威相比,做名爵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名爵不仅要体现品牌的英伦格调,还要在运动型特点上突出以区别于荣威。

在上汽自主板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名爵的发展前景面临诸多挑战。俗话说“多生孩子好打架”,但在上汽自主的荣威和名爵之间,这一说法恰恰不适用。由于车型定价区间相近,搭载技术相似,两品牌之间的内部竞争远大于分工协作。

品牌的内部竞争直接影响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名爵车型的投诉五花八门,包括变速器问题、电瓶故障、发动机异响及漏油等,涉及多款车型。

面对内耗、资源不匹配及品质口碑问题,名爵选择继续“向上走”,推出了名爵黑标车系及首款车型MG7。然而,从亮相、预售到现在已半年多时间,该车型上市日期一再推迟,具体原因可能在上汽方面有所顾虑而不便对外公布。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名爵品牌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以及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并赢得消费者信任,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名爵为何被母国遗忘了?-有驾

结语:

回首三年前,名爵品牌提出了雄心勃勃的“Mission100”战略,目标是在品牌诞生100周年之际,实现全球销售网络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达到100万辆,并力争用户满意度达到100%。而这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正是今年,即2023年。

然而,根据去年的全球销量数据显示,名爵品牌的年销量仅为五十多万辆。要在今年实现翻番至一百万辆的目标,对名爵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事实上,面对集团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名爵品牌在寻求销量增长的过程中,曾尝试采用一些出位的营销策略,如蹭宝马热度、推出“13元买名爵”、“名爵6追高铁”等事件。这些出位营销手段虽然一度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当大众发现这些不过是营销手段时,负面评价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名爵品牌在营销策略上已有所收敛,但仍面临品牌血统不正、定位模糊的问题。作为一个标榜“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它在母国的认知度却逐渐下降,这无疑是品牌发展的一大挑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