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阿维塔门店,灯光像是专为悬疑剧布置的,照在橱窗里的展车上,倒映出几张焦灼的脸。
一位年轻车主,手里攥着合同,手机屏幕上最后一条“中间商”回复已是三天前。
门店经理不耐烦地解释:“我们跟这个人没有任何合作。”空气里多了一种“谁都不想负责”的尴尬气息。
你能闻到的,不只是车漆的味道,还有钱已经飞走的无力感。
这种场面,和我曾经在检察院接触的那些“投资骗局案发现场”没什么两样。
受害者总是带着一丝侥幸和一丝羞愧,仿佛被骗是种不体面的失误。
但在这场新能源风暴里,体面和不体面就像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往往比你想象的要短。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不会也信了那个中间商?”这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毕竟,新能源车市场没给我们太多选择题,只有一道不容易答对的大题:“到底该信谁?”
回到案情梳理。
按公开信息,多名消费者通过非官方‘中间商’订购了阿维塔和深蓝汽车,交了定金或全款后,等来的不是新车,而是中间商的失联。
事后,品牌方发布声明,划清界限,称从未和这些中间商有任何合作。
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涉案人员被依法控制,但消费者的钱和车,能不能回来,就像新能源车的“真实续航”,总让人心里没底。
长安汽车母公司倒也机警,立刻拿出一百万元设悬赏,鼓励公众举报不实信息。
用奖赏刺激举报,思路很互联网,像极了给黑客找漏洞的玩法。
只是这场“提车骗局”,漏洞显然不仅仅在信息传播环节,更深一层在于品牌、渠道与消费者之间天然存在的信任黑洞。
说到阿维塔和深蓝这两个长安新能源战略的关键棋子,今年的业绩表现,不太像能让人“提心吊胆”的对象。
深蓝10月全球销量3.68万辆,阿维塔1.35万辆,两家合计占了长安新能源总销量的四成多。
但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速度远不及应有的电流——深蓝今年销售目标完成率仅53.8%,阿维塔更惨,三年目标都没达标。
阿维塔三年亏损超过97亿元。
这个数字,足够买一堆特斯拉Model S,把上海到北京的高速两旁摆满。
我看到官方财报,阿维塔2022-2024年累计营业收入从两千多万到一百五十多亿,净亏损却从20亿一路飙到40亿,三年合计97亿。
你可以说这是“智能化转型的阵痛”,也可以说是“规模化前的必经之路”,但在我看来,亏损和信任危机一样,都是会扩散的病毒。
这里有个让人琢磨的细节:低价车型加入,单车售价和毛利被稀释,智能化竞赛又加重了研发成本。
于是,这家号称要赴港上市“输血”的阿维塔,像极了急需续航但电池快见底的电动车——一边拼命找充电桩,一边心里打鼓“能不能开到目的地”。
站在旁观者角度,我并不想声讨哪一方。
事实上,这种“提车骗局”并不新鲜,金融、地产、甚至家电圈都发生过类似戏码,只不过这次舞台被搬到了新能源车市。
在这个行业,渠道管理和品牌保护的难题,比如何让电池多续航两公里还要棘手。
汽车厂家的“授权体系”本应是防火墙,但在利益驱动和管理疏漏面前,防火墙也会被越权的中间商轻松翻越。
从法律和证据链角度推演,这场骗局有几个关键节点:第一,消费者为何会信任非官方渠道?
是因为中间商包装得像官方?
还是厂商的授权体系本身就有灰色空间?
第二,消费者交钱后,资金流向是否留痕?
第三,品牌方是否及时发现市场上“野生渠道”的异常,并采取预警?
这三条线,构成了整个案子的因果链。
遗憾的是,诈骗者总能在链条上找到缝隙,而消费者多半是在钱和车都回不来时才意识到“断链”了。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老段子:“在中国买车,除了怕车不够智能,还得怕渠道太聪明。”多少豪车买家,最后把自己的智商贡献给了中介,完成了一场“反向进化”。
抽丝剥茧后,你会发现,阿维塔和深蓝的处境其实很尴尬。
品牌想做大规模,但渠道下沉时,管理难度指数级上升。
有些经销商做得比官方还像官方,消费者被骗其实是整个系统的漏洞在放大。
厂家当然可以发布声明、悬赏举报,但能否真正堵住“中间商”这口子,考验的不止是公关,还有背后的渠道治理能力。
至于长安汽车的百万悬赏,说实话,有点像用高额保险吸引“内鬼”自首,却不能保证所有漏洞都能补上。
现实不是犯罪片,坏人不会因为悬赏就自动现身。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整个新能源车市就像一场连续剧。
亏损、业绩不达标、品牌危机、渠道失控,一幕接一幕,主角是厂家,配角是中间商,群众演员则是被动的消费者。
故事虽新鲜,套路却很老。
这里面有个黑色幽默:新能源车讲究智能化、数字化,但最容易被“人性化”漏洞击穿。
无论AI语音多聪明,还是挡不住人性里那一丝贪婪和信任的混合体。
很多购车者,明明不差这点便宜,却总觉得自己可以“捡个漏”,结果反而成了漏网之鱼。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和法律风险的人,我当然能理解企业的痛点。
转型期亏损,是所有新势力都要付出的学费。
渠道乱象,是中国汽车市场多年积累的“旧毛病”。
但这病,新能源车厂得治,消费者也得警觉,否则,这场市场升级就会变成一场信任的淘汰赛。
最后,我不准备下结论。
面对“提车骗局”、“百万悬赏”、“三年亏损”,你会把责任推给谁?
厂家的管理?
中间商的贪婪?
还是消费者的轻信?
或许,这只是一个多方博弈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局中人。
你要问我:“以后买新能源车该信谁?”我只能送你一句大白话:信仰不能只靠广告,渠道不能只靠微信,合同也不能只靠一张纸。
这个局,会不会有一天被人工智能或者区块链彻底解决?
还是依然要靠每个人多长几个心眼?
我不知道。
但我很期待你们的答案——毕竟,在这个“谁更聪明”的市场里,聪明本身也是需要续航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