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地平线插混皮卡体验记:914Nm动力、21kW放电,承载式车身新思路
说起皮卡,我爸那一代人脑子里还是“拉货、耐造、能扛事”的形象。非承载式大梁结构,底盘高高在上,开起来晃得像坐船。但这两年风向变了——新能源浪潮下,有些东西悄悄变了味儿。吉利雷达地平线,这台带着点理工男气质的插混皮卡,就是个例子。
初见它是在一个小雨天的停车场。灰蓝色车身有点城市SUV的精致感,但尾箱和宽大的轮眉提醒我,它还是辆正经皮卡。我拎着伞绕了一圈,下意识摸了摸门槛边缘,不像以前那些钢板薄得能听出空响。这次不一样,据说A柱和门槛里塞进去了590MPa高强度钢板,还用电池壳体做加强框架,把整车扭转刚度提升到30300Nm/deg,比一些传统非承载式还要硬核。
以前老伙计们都说:“承载式就是轿车嘛,哪顶得住炮弹坑?”可雷达地平线这套方案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底盘、电池包跟纵梁合成一体,相当于给整个身体装了副盔甲。我特意找了一段碎石烂路试试——咯吱声?没怎么听见。偶尔过减速带,那种传到脊椎骨里的震动也缓和不少,大概悬挂换成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挂起作用吧。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设计确实让后斗装重货的时候有点“软”,官方标450kg额定载重,也就搬家拉家具差不多,用来拉砖头水泥可能就差口气。
但舒适性是真的比老派皮卡强太多。我坐副驾时忍不住吐槽一句:“你看,以前谁敢拿皮卡当家用?”现在呢?铺装路面上开着稳稳当当,高速超个车也不用提前踩油门半天等反应。一脚下去,双电机加持直接推背感来了——914Nm峰值扭矩啊,比很多柴油V6还猛。百公里加速6.3秒,说出来都没人信这是台四驱大块头。
纯电续航100km,对我这种通勤20公里以内的人一周只充一次电足够。不想算油钱的时候,就全程EV模式;长途自驾或者偶尔跑郊区野营,再切回增程模式补能。这一点倒是挺省心,不再担心续航焦虑。
对户外玩家还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就是21kW对外放电功能。有次朋友约我去郊区露营,他带投影仪、咖啡机、电磁炉,全靠后斗那个220V接口供电。当晚大家围在一起烤肉,看电影,那感觉真舒服。如果你手巧,还可以接工业级工具,比如锯木头啥的,也完全没问题。有时候觉得,这种功能已经把它从单纯运输工具升级为移动生活舱了吧?
当然智能化也是亮点之一,中配以上车型直接给L2级辅助驾驶安排上。从自适应巡航到主动刹停,还有前方碰撞预警这些配置,高速堵车时不用一直踩刹松油,在城市穿梭也安心不少。有趣的是,它还有540°全景影像+透明底盘功能,一开始觉得噱头十足,可真遇到复杂工地或者窄巷掉头时,就会发现很实用,再长再宽的5.3米大块头也敢大胆进退。
涉水深度815mm,以及95%的空载爬坡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城郊穿越需求绰绰有余。要是真玩极限越野,比如沙漠冲坡或翻山越岭,那还是别难为它——毕竟主打方向不同。但一般泥泞田埂、小河沟啥的小意思,而且智能四驱还能自动分配各轮扭矩,下雨湿滑路面不会轻易原地打滑,我去年冬天冰雪天开过一次,上坡信心满满,不虚!
日常通勤与周末户外切换自如,是这类新能源乘用型皮卡最大的优势。但每回聊起来,总有人问:“插混这么复杂,会不会不好修?以后想改装怎么办?”坦白讲,目前这个平台偏向整体集成化设计,加之后排独立悬挂,占空间较多,所以想搞什么升高、大改后桥基本无望;喜欢DIY硬核越野玩法的话可能要失望。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年轻人买台这样的新能源皮卡,多半图的是便利、省钱、省心,以及那份科技感,而不是追求极限负重或暴力攀爬。
至于经济性层面,如果只是市内短途、高频启停,每百公里1.5L综合油耗确实划算。一箱油下来省下来的钱,可以请朋友搓顿火锅啦。而且动能回收系统在长下坡或拥堵中表现不错,可以明显感觉制动踏板更耐使,也少了一些传统机械制动热衰减的问题,用久了脚底发麻这种事好像少见不少(个人体验,仅供参考)。
说句掏心窝子的:如果让我爸来选,他肯定还惦记着“大梁才靠谱”;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更愿意接受融合创新的新物种,比如雷达地平线EM-P这样既保留部分工具属性,又兼顾舒适与智能的新派选择。在某些瞬间,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正在驾驶一辆SUV,只不过尾部随时可以帮你搬家送快递罢了……
每个人对于汽车都有自己的执念,有人喜欢粗犷、有人成迷科技、有的人则追求生活方式改变。而这些变化,都藏在一次次细微升级、一场场真实体验中。不知大家有没有被类似的新鲜玩意儿打动过?至少对于我每逢假期准备出游,总会先琢磨一下,到底该往哪儿接根插座,让生活再添几分自由滋味~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