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的一个数据挺刺眼:某新能源品牌的单车亏损达到了近4万元。是的,卖一辆亏一辆,还不是小亏,是“卖100辆车能亏掉一套三线城市房子”的那种亏。再对比传统车企,行业平均的单车利润大概1万左右,豪华品牌甚至能到5万以上。这反差,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新能源车企是不是在烧钱找死”。
但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数据炸裂归炸裂,细扒一下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甚至从赛道逻辑上看,亏损这事可能是它们的常态——而且还得亏。
单车亏损4万,看着吓人,关键是怎么算的。先来拆开这条账,看看背后发生了啥。
先说收入,这部分好算。车卖了多少钱,直接摆在账面上。但成本这块就复杂了。除了造车的硬成本(比如原材料、制造工艺、物流运输),还要摊上研发费用、营销推广、销售渠道建设这些“隐形大头”。尤其在新能源车企身上,研发成本占比高得吓人——一颗自研座舱芯片的投入就动辄几亿。再加上电动车的电池成本依然高企,这些都让单车成本居高不下。
还有一个点不太常被注意到:规模效应。这些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和传统巨头没法比。动不动月销几千、顶多几万,分摊到每辆车上的固定成本自然就高。而传统车企呢?人家几十年的产能、供应链早就稳定,车型更新周期也长,边际成本低得吓人。同样一辆车,传统车企可能造价20万就能搞定,新能源新势力可能得30万起步。
再说销售端,这也是个吞钱的大坑。别以为车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服务链条的成本着实不低。直营模式的展厅、试驾车、售后服务,都是打开市场的必备手段,但这些支出,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尤其是对那些刚起步的新能源品牌,大笔的钱花在前期“打基础”上,这钱花得再精明,也得亏。
不过,别以为亏损只是新能源车企的专属现象。传统车企其实也不轻松,尤其是当它们开始转型做新能源车的时候。比如有些老牌车企,新能源板块的毛利率甚至还不如新势力——原因很简单:人家传统车利润高,但到新能源这块,得重新研发、重新铺渠道。也就是说,传统车企依然在吃老本,而新能源车企每一步都踩在成本的刀刃上。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企业亏成这样,就不能省着点花?比如广告预算少投点,研发费用降一降,或者少开点直营店。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走不通。
新能源车竞争激烈,产品力就是命根子。自研芯片、智能驾驶、车载系统优化,这些研发项目烧钱但没办法省。你省了,人家没省,结果市场就没你的位置。还有推广也是,消费者看车买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广告和体验店。你的品牌没曝光,车没地方试,人家凭什么选你?
再一个,亏损不一定是坏事,还得看这钱花在哪儿。新能源车企的亏损,更像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就是眼下亏是为了未来盈利。花钱抢市场、抢技术、抢消费者的注意力,等到规模上来了、成本摊薄了,再慢慢转盈。从历史上看,这种策略并不稀奇。十几年前的国产手机品牌,也是这么一步步从“价格血战”中杀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亏损都有意义。行业里确实有些企业,花钱效率低,甚至没战略方向。比如盲目扩张、不计成本地打价格战,短期内看上去销量猛涨,但缺乏品牌积累、研发跟不上,最后只能靠补贴和优惠撑着。这种模式,基本是“烧一天算一天”,大概率活不长。
所以回到这个单车亏损4万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吓人。亏损背后,藏着行业转型期的必然阵痛,也藏着企业各自的战略野心。新能源车企的亏损,更多是“为未来投资”,而不是“眼下垮掉”。但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亏损都值得乐观。亏损能不能转化为未来盈利的基石,关键看它们后续能不能在技术、规模、品牌上跑出来。
所以,看这些吓人的数据,最重要的不是纠结眼下的亏损数字,而是看清楚它们接下来的路。如果亏损能换来规模优势、技术突破,那就是值的。反之,如果只是为了冲销量而乱花钱,那不管当下赔多少,都不是好兆头。
车市好热闹,背后挺复杂,咱们看热闹,也别被“单车亏损4万”这种表象吓住。毕竟,有时候亏损也可以是另一种前进的姿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