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长城汽车围绕Hi4四驱电混技术密集发声。
一方面,两期“Hi4 Talk嗨聊会”分别上线,CTO吴会肖与技术高管王超参与,对Hi4的架构、逻辑与市场定位做出详细解释;另一方面,刚刚结束的2025年环塔拉力赛中,搭载Hi4-T与Hi4-Z的坦克系列车型夺得新能源量产组冠军。
技术表述+实战验证,长城的这一套组合拳释放出明确信号:Hi4不是一时热度,而是一项想要落地到市场底层、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战略技术。
但问题是,它真的能做到吗?Hi4的优势是否真实?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伪命题还是刚需?我们从五个维度,来冷静分析这件事。
Hi4并非“新概念”,而是对混动四驱的产品架构重构
首先要厘清,Hi4不是“发明了一种新驱动形式”,而是在现有混动、电驱、分布式四驱等技术基础上,重新做了架构级整合和策略优化。
Hi4系统的不同版本(Hi4、Hi4性能版、Hi4-Z、Hi4-T、Hi4-G)实际上是对车型与使用场景的切分,以应对城市通勤、高速巡航、轻越野、极限越野与商用重载的差异化需求。
这在自主品牌中并不常见。大多数车企做的是“通用型”混动平台,而Hi4更像是把平台“纵向细化”,本质上是做减法而非堆料。比如Hi4-Z为城市+郊野场景提供更轻的后电驱方案,而Hi4-T则坚持用中央传动轴+三把锁,适配极限越野用户。
从产品策略看,这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Hi4不是拒绝增程,而是在效率维度上对其重新定位
在第一期嗨聊会中,有人质问长城为何不做增程。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用户对混动技术“哪种更省、更稳”的朴素判断。
长城技术高管回应很坦率:Hi4的混联架构在中高速场景下效率更优,并保留发动机直驱能力,实用性更广。
简单说,长城并不是“看不起增程”,而是认为它局限于特定场景。增程适合低速城市通勤+远途备用,但面对高速巡航或超车需求时,串联结构的响应和效率都会打折。
这是一个技术取舍。它没有绝对对错,只是长城选择在效率稳定性之间偏向后者。
环塔夺冠是加分项,但不能代替消费者真实场景验证
第二期嗨聊会重点展示了Hi4在环塔拉力赛中的表现。坦克家族搭载Hi4-T/Hi4-Z车型,在4000公里沙漠高温极端环境下完赛并夺冠,这无疑是一项亮眼的成绩。
但必须指出的是:拉力赛是极限验证,不等于日常实用性证明。
它展示了结构强度与系统可靠性,但并不能直接说明Hi4在北京冬天堵车、成都梅雨季上下地库、云南山区通勤等具体场景下表现如何。
真正让用户满意的,不是“极限条件下不会坏”,而是“每天使用足够稳、省、可预期”。Hi4仍需在日常表现层面建立广泛口碑,才能构成品牌资产。
四驱是不是刚需?Hi4试图让“不是”变成“可以是”
过去很多中国消费者对四驱持保留态度,认为它成本高、用途小、能耗高。
而Hi4要解决的,正是这些“心理障碍”:
技术上,通过电驱代替传统机械结构,成本结构更合理
控制策略上,智能分配前后轴动力,提升能效表现
结构设计上,打通从两驱到四驱的升级路径,提高灵活性
这意味着:Hi4不要求每位用户都要重度越野,它更像是一个**“可用、可选、可负担”的四驱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它不是非要你意识到四驱很重要,而是当你意识到需要四驱那一刻,它不会是个昂贵选择。
Hi4是否能推动中国四驱普及?核心取决于两点
总结来看,Hi4的确在产品架构、系统效率和实际验证层面都有自己的思考与执行。但它能不能真正“改变中国用户对四驱的看法”,还有两个现实挑战:
1. 价格端口能否打穿:即便架构合理,如果整车售价还是偏高,四驱普及仍难落地。目前Hi4相关车型定价仍在中高区间,如何下探到主流A级市场,是成败关键之一。
2. 日常体验是否可靠:真正的用户体验,来自开3年、用5年后的反馈。系统稳定性、维护便利性、售后响应速度,决定了Hi4能否从“尝鲜”变成“长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