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亿国补落幕退场,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笑到了最后?

最近刷手机,满屏都是“国补最后冲刺”“抢到就是赚到”的帖子。有人蹲守到凌晨三点抢家电补贴,有人为凑满减反复修改购物车,还有人吐槽“手速再快也拼不过系统卡顿”。这场持续两年的消费补贴大戏,终于在2025年底落下帷幕。4500亿真金白银砸下去,到底肥了谁的腰包?

4500亿国补落幕退场,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笑到了最后?-有驾
图片

比亚迪们吃肉,小车企喝汤都难

要说国补最大赢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排第一。政策设计很有意思——买新能源车直接补2万,买燃油车只补1.5万。这多出来的5000块,直接把消费者往新能源阵营推。更绝的是定额补贴机制,对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5万块的车来说,补贴占比高达40%,相当于直接打六折。但对30万以上的特斯拉Model Y,补贴占比还不到7%。

比亚迪就是踩准了这个节奏。2025年上半年狂卖160万辆新能源车,其中一半是售价5万左右的A00级小车。这些车利润薄但销量大,补贴一来直接变成印钞机。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155亿,比后面七家车企加起来还多。反观其他车企,上汽、吉利这些传统巨头,虽然销量也涨了,但价格战打得凶,利润反而下滑;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至今还在亏损线上挣扎。

这场景像极了学校发奖学金,学霸靠天赋拿全额,中等生拼死拼活争点零头,学渣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国补这剂强心针,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快出局。

4500亿国补落幕退场,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笑到了最后?-有驾
图片

小米们狂欢,拼多多们掉队

3C领域的补贴大战更有看头。政策规定买手机最高补500元,但有个隐藏门槛——售价3333元时才能拿满补贴。小米反应最快,直接把红米Note系列定价卡在3299元,既能吃满补贴,又比友商便宜一块钱。这波操作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暴涨40%,时隔十年重返中国市场第一。

更狠的是小米的生态链打法。手机、平板、家电、汽车全线出击,补贴范围全覆盖。消费者买小米汽车送手机优惠券,买家电送智能手表折扣,一环扣一环把用户锁死在生态里。结果一季度营收破千亿,净利润增长64%,把华为、OPPO打得措手不及。

电商平台这边,京东靠自营模式和地方分公司多的优势,最早对接国补政策,覆盖省份最多。淘天虽然起步慢半拍,但反应迅速,在消费者端和商家端同时发力。最惨的是拼多多,因为商家以中小代理为主,资质不全,很多商品根本没资格参加补贴。2025年一季度营收比市场预期少了60亿,净利润直接腰斩。

这就像三个厨师抢食材,京东有冷链物流,淘天有社区团购,拼多多只有个菜篮子,自然抢不过人家。

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连汤都喝不上

国补表面看是普惠政策,实际执行起来全是技术活。政策要求企业先垫付补贴,再等地方财政回款。这对大企业来说只是账期问题,对小经销商就是生死考验。某县城家电老板吐槽:“卖一台冰箱要垫2000块补贴,等财政回款要三个月,资金链随时可能断。”

更坑的是合规成本。要参与国补,企业得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系统、防伪税控设备,还得培训专业人员。这些对大品牌是基本配置,对小厂商就是高不可攀的门槛。结果就是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企业越活越难,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4500亿国补落幕退场,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笑到了最后?-有驾
图片

城乡差距在国补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城市消费者手机点两下就能领补贴,农村老人要跑三趟乡镇政府核验旧家电;一线城市补贴品类多、额度高,偏远地区可能连补贴政策都没听说过。这种数字鸿沟,让国补的普惠性大打折扣。

国补退场,市场该回归本色了

现在回头看,国补这两年就像一场狂欢派对。消费者得了实惠,企业冲了销量,政府拉动了消费,看似皆大欢喜。但派对总有散场的时候,当补贴退去,市场该露出真实面貌了。

比亚迪们会发现,靠补贴堆起来的销量不牢靠,真正的竞争力还得看技术;小米们会明白,生态链玩得再溜,产品不行终究是空中楼阁;电商平台得重新思考,没有补贴刺激,用户凭什么留在你的平台?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国补退场未必是坏事。当企业不再靠补贴活着,才会真正用心做产品。那时候我们买新能源车,不用算补贴能省多少,只看车本身值不值;买手机,不用比哪个平台补贴高,只看性能好不好用。

4500亿砸下去,总算砸醒了一些人。市场从来不是靠补贴喂大的,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

#热点观察家第14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