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蔡先生至今记得,2025年5月他满怀期待走进极氪直营店,销售指着屏幕上的车辆信息信誓旦旦:"这是今年2月刚下线的新车。 "
他当场支付5.12万元定金,却在提车时发现识别码暴露了真相——这辆车半年前就已生产,甚至悄悄上过交强险。
同样遭遇的还有重庆的程女士。 她在官方门店签下购车合同,贷款却通过"厦门奥瀚汽车有限公司"办理。
直到网上曝光类似案例,她才意识到自己差点开走一辆来自厦门的"零公里二手车"。
更荒诞的是广州李先生的经历。 付款时页面跳转到名为"限时购车平台"的仿冒界面,收款方竟是"厦门欧行汽车有限公司"。
后来保险公司告诉他:这辆车半年前就买过交强险,现在属于"过户二手车"。
这些散落全国的消费者,不约而同踩进同一个陷阱:看似崭新的车辆,早在仓库里被注册过户,再以"限时特惠"名义二次销售。
当李先生在维权群里发现80多位相同遭遇的车主时,极氪客服的回应更让人心寒:"限时优惠车辆无异常。 "
有销售为息事宁人自掏2000元补偿,反而暴露企业默许的态度。
销量造假的铁证藏在数据里。 2024年12月,深圳和厦门突然爆出诡异销量:
深圳极氪销量环比暴涨377%,其中86%是"公司户"购车;厦门更夸张,647%的增幅中90%流向企业买家。
这些挂着企业名号的车辆,最终流向全国门店的"特惠现车"。
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厦门建发汽车作为极氪合作伙伴,被指通过旗下空壳公司完成车辆过户。
消费者签约时面对"厦门奥瀚""厦门欧行"等陌生主体,车辆产权早已转移。
更隐秘的是"金融过桥"游戏:第三方公司低价吃进库存车,极氪直营店再加价转售。
销售人员甚至承诺:"虽然是二手车,签个补充协议就能享受首任车主权益。 "
这种权属与权益分离的操作,埋下无数纠纷导火索。
伤害正在显性化。 购买这类车辆的消费者面临三重暴击:
首任车主的终身质保自动失效,长期库存导致电池损耗需自费维修,未来转卖时车辆在法律上已是"三手车"。
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直指本质:这属于法律定义的消费欺诈。
耐人寻味的时间点出现在2025年5月初。
极氪突然更换销售负责人,三天后吉利闪电宣布极氪美股退市计划。
当资本市场为私有化欢呼时,那些"零公里二手车"正沉默地开进不知情的家庭车库。
行业内幕人士透露,这种操作本质是"用渠道当垃圾桶"。
某合资车企销售负责人坦言:"车企把库存转给汽贸公司冲业绩,既美化财报,又规避降价对品牌的伤害"。
哪吒汽车曾用相同手法将公司户销量占比从8%飙升至63%,最终IPO梦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发出警告:这种虚假繁荣如同"企业财务体系的未爆弹
而消费者维权群里最新消息显示,已有车主准备集体起诉,因为他们的购车合同里,销售方根本不是极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