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

今年,新车销量不如预期,新能源转型步履艰难,主打车型还没能掀起波澜,老牌合资车企神龙汽车正深陷转型危机。10月28日,一场变化正在悄然酝酿。四位熟悉神龙的“老将”重新回归公司管理团队,为这家经历波折的企业注入新的可能性。改变真的会来吗,亦或这是又一次徒劳的尝试?神龙汽车未来的命运悬而未决。

“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有驾

在中国车市上,神龙汽车曾是不可忽视的存在。2014年,它豪气冲天地卖出了70万辆车,成为法系车的代表。然而再看今天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其零售量同比下降35.3%, 新能源新车型示界06上市后,销量竟然不足500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激烈竞争,还是管理低效?不论原因是什么,结果摆在眼前——神龙需要改变。而从高层换血开始,这家企业能否完成从内到外的颠覆式重生?是转型成效、还是换汤不换药,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神龙汽车的人事调整被解读为战略性布局。回归的四位领导者并非普通高管,他们带着深厚的“神龙基因”。吕海涛,曾亲眼见证神龙从1990年代开始一路奋进。他在神龙汽车商务副总经理任职期间,助推其突破销售70万辆佳绩,他不仅了解神龙的全部文化,也在东风总部积累了战略视野。程军则是一位技术专家,在多年的研发工作和新能源汽车探索中拥有丰富经验。而师建兴,更懂得在营销上如何打响品牌,这一次可能将为神龙重新打开消费者的心门。各方认为他们的回归是为本土化经验复苏,尤其是在合资经营中,更贴近市场和消费者。或许,这正是东风的一记有效补救策略。

“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有驾

至于普通人怎么看?神龙曾经的辉煌让不少汽车爱好者心存怀念,但近年来在市场上的沉寂让不少车主感叹:曾经的“法系情怀”仿佛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模糊。有些人愿意再等等看是否会迎来更好的产品,但更多人已然转投其他品牌的怀抱,“神龙是否还能回春?”成了大家话题中的疑问。

表面上改变的行动已经启动,然而事实并非“调动人事就能解难”。神龙的市场表现仍然难以让人欢欣鼓舞。示界06的低销量直观表明,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市场定位仍有巨大问题。而眼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从比亚迪到特斯拉,从自主品牌到国际企业,神龙的处境如同一位在风口里拼力抓住最后稻草的人。“新时代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个问题,目前神龙还没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有驾

反方声音也不容忽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神龙汽车的问题并非单靠高管回归就能解决。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其管理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中外股东之间的交易与协调。尤其是神龙作为东风和Stellantis共同控股的合资品牌,双方利益如何平衡直接影响到其发展路径——假如中国市场让神龙大幅调整产品路线,法方是否愿意投入更多支持和资源?

就在市场疑虑不断时,神龙汽车放出一个影响全局的讯息:它将全面加快新能源路线,并转向“中国定义”模式。这意味着神龙将借当地供应链效率及研发能力优势,减少对法系技术的过度依赖,转向“中方主导+法系赋能”的新模式。东风明确表示,这种主导权的转移是对本土市场的觉醒——以中国标准听取客户声音,告别过去的教条性制造。对于产品架构,中国方面的技术逐渐成为重点,而法方底盘调校等则作为补充。这样的合作形式,一改传统合资公司只“搭车”国外技术的惯例,背后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的缩影。

“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有驾

尽管上述战略看似积极,但更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转型速度是否跟得上市场变化?新模式的配合度如何?这些悬而未决的关键细节考验着新领导班子的行动力。随着法方CEO安东尼奥·菲洛萨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双方的互动或许走向更加深层次。由于根深蒂固的利益分割模式,这种合作要真正落地,仍然充满未知。

看似战略理顺,实则市场危险正在逼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动态迅速变化,而神龙显然并没有足够时间等待产品成熟。老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时,新的困难已然成型。虽然中方加快了决策节奏,但是国人的消费偏好早已转向智能化与全能化产品,神龙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满足当下消费者需要?供应链稳定性并非易事。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爆发式增长,优质零部件供应链资源开始趋于稀缺,成本如何控制成了无解问卷。

“老将回归救场,神龙汽车能否在转型危机中涅槃重生?”-有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各方分歧进一步加深。中方需要加快推进降本提效,但法方强调保持独特设计和高端定位。内部决策者也面临分歧:如何在保持合资品牌定位与满足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不断让问题陷入复杂化。

从外界来“中国主导+法系赋能”似乎是一剂解药,但回头细想,真的解决了问题吗?中国的标准、中国的速度,这些看似解决之道,却也暗藏风险——市场竞争正在驱使所有玩家快速行动,但神龙能否在短时间实现这些转型目标?更何况,法方的资源投入是否充足,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未来的挑战不仅是全新的车型销量问题,更关键的是理念的彻底融合,双方面对利益协调和执行效率上的障碍都可能让这个伟大计划功亏一篑。所谓的“中国速度”能否真让神龙涅槃重生?怀着自然期待就此拭目以待。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当中方已经主导合作模式,夹杂着本土化与兼顾法系灵魂,神龙是否能在本土市场创造奇迹?还是说走向妥协的模式反倒削弱了它的法式独特性?你怎么看“本土化”与“合资品牌”的真实矛盾?留言聊聊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