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引言 ▽

2022年,哪吒汽车以15万辆的年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销冠,风光无限;2025年,这家曾被资本热捧的车企却被供应商一纸诉状送上破产法庭。短短三年,从“闹海”到“沉没”,哪吒汽车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史,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时代下的集体焦虑与生存困境。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一、战略失误:低价换量的“毒药”

哪吒汽车的崛起,始于“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低价策略。2018年推出的首款车型哪吒N01售价仅6万元,瞄准网约车和下沉市场,迅速打开销量。但低价策略犹如一把双刃剑:2021-2023年,哪吒累计亏损183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近10万元。

更致命的是,低价车型的消费者对品牌毫无忠诚度。2023年,当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以更低价格杀入市场时,哪吒V的销量直接腰斩。而试图冲击高端的哪吒S和哪吒GT,因技术落后(仍用400V架构、低算力芯片)和品牌力不足,月销仅千辆,沦为“自嗨型产品”。

教训:没有利润支撑的销量,不过是饮鸩止渴。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二、管理混乱:从“造车梦”到“讨债现场”

哪吒汽车的内部管理堪称“灾难级”。原CEO张勇任期内,为冲销量要求经销商“提前上牌”,制造虚假繁荣。结果,大量新车变成二手车,库存积压直接拖垮现金流。2024年,公司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60亿元,甚至因215万元税款未缴被税务部门公告。

更魔幻的是,当20多家经销商今年4月集体到工厂拉横幅讨债时,公司回应称“情况属实,但我们也没钱”。一位离职员工透露:“工资发一半,高管却忙着办英国签证。”

讽刺:创始人方运舟回归后搞“债转股”,让供应商拿70%债权换股权,被调侃为“欠钱不还,反让债主当股东”。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三、行业绞杀:价格战下的“裸泳者”

哪吒汽车的崩塌,也是行业洗牌的必然结果。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特斯拉掀起价格战,二线品牌生存空间被极致压缩。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哪吒仅交付487辆车,而同期小米SU7销量超15万辆。更残酷的是,头部车企已进入“技术碾压”阶段: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智驾成为标配,而哪吒连车机系统都因欠费断网,车主用后备箱应急开关才能上车。

现实:当潮水退去,没穿裤子的永远最先被发现。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四、车主困境:40万用户的“孤儿车”危机

“买车时销售吹得天花乱坠,现在搞个配件都等半年!”一位哪吒U车主抱怨。目前,全国超50%的哪吒4S店已关停,幸存门店用第三方配件维修,质保期内车主也得自掏腰包。

更离谱的是,今年五一期间,哪吒App服务器因欠费停摆,车主无法远程控车。有用户吐槽:“花十多万买的车,智能化水平还不如老头乐。”

警示:新势力倒闭,最惨的永远是消费者。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五、行业启示:哪吒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哪吒的案例揭示了三重行业真相:

1. 资本狂欢终结:烧钱换规模的时代已过去,2024年威马破产、高盒停摆,哪吒只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环。

2. 技术才是护城河:比亚迪靠刀片电池逆袭,华为凭智驾突围,而哪吒研发投入占比从15%暴跌至3%,彻底沦为“组装厂”。

3. 海外不是避风港:哪吒曾想靠东南亚市场续命,但低价出口导致单车亏损扩大,最终泰国工厂也沦为烂尾工程。

从年销15万到破产清算:哪吒汽车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驾

结语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哪吒汽车的破产,给行业上了最昂贵的一课:造车不是请客吃饭,光靠PPT融资、低价内卷和虚假繁荣,终究躲不过市场的审判。而那些还在“烧钱续命”的车企,或许该想想:当最后一笔融资烧完,谁来为这场狂欢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