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身躯魁梧的三排座儿都卷入纽北的鏖战了,属实是内卷到银河系了。
奥迪SQ7,光听名号就够唬人,这回还被拉到纽博格林北环这条赛道圣殿里“镀金”去了。
说它醉翁之意不在酒?
还是厂商的脑回路过于清奇?
难道真有哪位“壮士”会驾驭这尊巨兽去挑战弯道极限?
先掰扯掰扯这事儿本身。
SQ7,身价七位数起跳的座驾,腹内乾坤足够容纳七位乘客,本该是舒适和空间的代名词,如今却要硬着头皮与那些身轻如燕的小跑车在赛道上短兵相接。
这就像一位身着高定西装的重量级拳手,非要跟身手矫健的攀岩高手比试脚力,总感觉哪里不对味儿。
当然,厂家自有其盘算,亮肌肉、秀技艺,也算营销剧本里的常规桥段。
可疑问也随之而来,真会有人因为SQ7在纽北跑出的亮眼成绩,就慷慨解囊吗?
恐怕大多数潜在买家更在意的是第三排腿部空间是否宽裕,座椅是否如云朵般柔软,而不是发动机的嘶吼能带来多少肾上腺素。
这就好比相亲时,对方问你薪资几何,你却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独步天下的花式俯卧撑,简直是答非所问。
另一方面,这种“西装暴徒”式SUV的横空出世,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SUV,最初是为了征服崎岖地形和满足实用需求而生,现在却越来越执迷于在平坦的公路上“舞刀弄枪”。
这背后折射出什么?
是消费潮流的转向,还是厂家精心炮制的“伪命题”?
不妨设想一下,如今城市交通日益拥堵,能够真正驾驶SUV在荒野驰骋的机会屈指可数。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辆加大版的轿车来代步。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选择轿车呢?
或许,是那份潜藏在心底的“高人一等”的情愫在作祟吧。
SUV拥有更高的坐姿和更开阔的视野,驾驶时仿佛自带主角光环。
然而,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往往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SUV重心偏高,操控性自然逊色于轿车,燃油消耗也更为惊人。
为了弥补这些先天不足,厂家便不遗余力地在性能上大做,从涡轮增压到空气悬挂,恨不得将F1赛车的技术悉数移植过来。
说到底,这实则是一场“内卷大戏”,厂家不惜血本堆砌配置,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但最终盆满钵满的,可能只有厂家自己。
毕竟,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榨干SQ7的每一滴潜能呢?
绝大多数时候,它只是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丛林中扮演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平白增加了油耗和轮胎的损耗。
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人家腰缠万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此话固然不假,但我想表达的是,消费行为应更趋于理性。
不要被厂家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蒙蔽,要真正洞悉自身的需求,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与普遍认知相悖,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并非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承载的符号和意义。
购买SQ7,或许并非出于对其性能的渴求,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成功人士”和“高雅品味”的臆想。
然而,这种臆想,往往是被厂家精心设计出来的。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壕无人性”时,是否忽略了隐藏在水面之下的社会心理?
是挥之不去的社会焦虑?
是无处安放的身份焦虑?
亦或是纯粹掉入了消费主义的迷魂阵?
言归正传,SQ7在纽北的赛道征途,固然能赚足眼球,但真正能撩拨消费者心弦的,恐怕还是其无可比拟的舒适性、宽敞的空间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价值。
至于性能,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一笔罢了。
总而言之,这台孔武有力的SQ7,着实让人觉得玩味十足。
它既是汽车工业技术突飞猛进的缩影,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抹另类剪影。
它告诫我们,在追逐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和理性。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万里挑一的。
正如全新一代Q7也将与SQ7一同揭开神秘面纱,诸位看官,对这款焕然一新的SQ7作何评价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