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又给本就不算太踏实的新能源车主心里添了堵。

说的是有位合创Z30的车主老郑,他那辆开了31万公里的车,突然“变脸”了。

这事儿在几个汽车论坛上都引起了不少关注,挺多人都觉得,这不就是自己可能面对的“未来”么。

老郑算是最早一批拥抱新能源的车主之一。

他回忆说,当时买这车,就是图它动力足,续航也让人挺放心,标称400多公里,实际表现挺实在。

他是个爱玩的人,经常带着家人自驾游,这车几年来也确实给力,成了家庭的重要成员。

可问题就出在公里数跑上去之后。

他明显感觉车“不对劲”了。

最直观的是充电容量直线下降。

以前能稳稳充进67度电左右,现在呢?充破脑袋也只能充到40度出点头,直接打了六折多。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随之而来的续航更是惨不忍睹,以前轻松四百多公里,现在满电撑死了跑到200公里就得准备找地方充电。

老郑最初以为是充电桩的问题,不信邪地试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桩,结果都一样。

这下他彻底懵了。

明明厂家的质保写得清清楚楚:5年或50万公里!他的车这才刚过31万公里,正是壮年的时候啊,怎么就不行了?

赶紧联系厂家吧,得到的解释却让他心里更堵——车辆被“锁电”了。

厂家的说法是为了“保护电池”,防止过载啊、安全隐患啊等等。

道理似乎也能讲得通,但落到车主身上,这体验感就大打折扣了。

相当于花同样的钱,享受的服务突然减半。

以前开车出门心里有底,现在呢?规划行程变成了一门“找桩”的学问,短途还行,稍微想跑个远点的地方,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生怕被撂在半路上。

这感觉,跟当初买车时那份从容愉悦,真是天壤之别。

更让老郑觉得进退两难的,是后续的处理。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他倒不是不讲理的人,甚至想着自己出钱解决问题也行。

可现实给他泼了冷水。

普通的修理店,一听是“锁电”的电池,基本都是两手一摊:不敢修啊!修这个搞不好违法!直接给你劝退了。

找厂家呢?官方流程走起来慢得像蜗牛。

反馈上去了,记录在案了,然后呢?就没然后了,具体方案、啥时候能解决?一个字,等!这种被卡在中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换谁都得窝火。

翻翻网上的消息,会发现老郑的遭遇并非个例。

就在不久前,还有位东风风行雷霆630 Pro的车主,里程同样定格在31万公里附近的时候,遭遇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锁电门”。

满电续航从出厂时的美好承诺,一下子被“砍”到了200公里左右。

当初买车时,销售人员把“三电”系统说得那是稳如泰山,各种保证信誓旦旦,结果真出了问题,兜底的效率和责任承担,就成了消费者心里的痛。

不少车主自嘲,买了新能源车,就像请了个“电动爹”回家,天天小心翼翼伺候着——充电要掐着点,开起来担心续航,保养还贵,关键是“爹”还时不时闹点脾气、出点状况,感觉伺候得再精心,最后得到的“回报”也远低于预期。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除了这种“锁电”带来的续航焦虑,新能源车的电池问题,真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花样多得让车主头疼。

续航缩水是最普遍的抱怨。

很多车主提车时的兴奋劲还没过去,就发现实际续航根本达不到车厂宣传的那个数。

说好的“开空调能跑400公里”?实际开下来,打个八折那都算良心。

一位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就提过,车子刚买时,表显525公里虽然很难完全跑满,但差距不会太大,然而开久了,电池性能自然衰减,充满电只能跑340公里出头成了常态,要是再碰上寒冷的冬天,300公里能跑完就得庆幸自己规划得好。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很多车主出门都变得紧张兮兮,充电宝(当然是指车子)得“喂”得勤快,生怕半路“趴窝”。

更别提现在外面公共桩的价格也不低,便宜的桩又经常排大队,体验感实在算不上好。

如果说续航虚标还只是“糟心”,那电池鼓包之类的问题就实实在在让人提心吊胆了。

有位欧拉iQ的车主吴先生就摊上过更糟心的事。

他那车买了刚一年左右,就被通知去做“系统升级”。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本来想着升级是好事,结果升级完傻眼了:车辆的满电续航显示只剩下可怜的140公里!

仔细一查发现,电池包有严重的鼓包现象!

升级非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像是捅了篓子,把情况搞得更糟了。

更让车主们普遍觉得憋屈的是去找官方售后的经历。

有种说法是,厂家检测电池健康度的标准和结果,常常跟车主的实际驾驶感受对不上。

明明感觉续航缩水得很厉害,开起来里程掉得飞快,但送去4S店检测,报告却显示“电池健康度良好,≥98%,不符合质保条件”。

这感觉,简直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郁闷却又说不出理来。

很多车主都在论坛里吐槽,这售后踢皮球的功力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还有一些更糟的情况。

一些新兴的造车品牌,本身根基不稳,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那可真是苦了车主。

车坏了找谁修?配件没了找谁买?品牌没了,当初的质保承诺成了空头支票。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打电话?不是忙音就是空号。

找地方投诉?责任主体都找不到了。

最终,维修成本往往会高得吓人,换电池的钱和新车价格都差不多了,让车主们陷入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这让不少原本看好新能源车的潜在消费者心里直打鼓,开始犹豫了。

车子说到底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

它好不好用、安不安全,依赖的是构成它整体的各个部分。

专家们常说这叫“木桶效应”。

电池技术靠不靠谱、质保承诺能不能落地执行、售后体系健不健全,这几块板子缺了哪一块,或者哪一块短了,整个车子的使用体验就会哗啦啦往下掉,给车主带来的可能就是无尽的麻烦和困扰。

尤其是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心脏”,它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日常用车是舒心还是闹心。

好在,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新能源车,尤其是核心的电池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规范、必须强力监管的地步。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五月底,工信部发布了一项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可能是指新的强制国家标准)。

这个新规的出炉,直接原因就是前些年出了太多让人心惊胆战的电池安全事故,暴露了行业标准存在漏洞。

过去的那些测试标准虽然也关注安全,但说实话,门槛没那么高,车企钻空子的空间还是存在。

这次,新国标直接来了个硬指标:不起火!不爆炸!这几乎是给电池安全画了一道生死线,把以前行业里可能存在的那点侥幸心理彻底打破了,必须玩真的了。

新规具体怎么个严法?它对电池包的测试项目做了很大的扩充和加码,简直是极限压力测试套餐。

以往测试电池,主要集中在充放电性能如何?能不能适应高温低温的环境?这些固然重要,但新国标觉得远远不够。

这次新增的测试项目,可以说把日常用车最可能遇到的极端危险场景都模拟出来了: 电池底部撞击测试: 这模拟的是现实中车辆通过路况差的路段时,底盘剐蹭、碾压路上异物(比如石块、坑洼)的场景。

要知道,在国内不少城市和地区,路况复杂是个普遍现象。

以前没有专门针对电池底部防护的严格标准,如果底盘遭受一个位置不太巧的碰撞,是有可能导致电池内部严重损伤,甚至直接引起起火的,这类事故新闻也不少。

新国标加入这个测试,就是要把电池“练”得更抗打,确保底部被磕碰一下,也能稳稳当当,不会出大事。 火烧测试和水浸测试: 这更直接了。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要求电池包在经历直接火烧,或者整车被水浸泡后,依然能保持安全状态,绝对不能起火爆炸。

想想车祸后可能引发的火灾,或者暴雨导致车辆被淹,新规就是要求电池在这么极端的情况下也能守住安全底线。 快速充电循环后安全性测试: 现在快充技术发展很快,对电池的压力也更大。

反复多次快充之后,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安全性会不会打折?新测试就是要确保快充循环后,电池依然安全可靠。 热扩散控制要求更高: 这是针对电池内部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

简单理解,一个电池包里有很多个单体电芯。

老标准要求,如果单个电芯出了问题(热失控),只要在热失控前5分钟能给车主发出报警信号就算过关。

但新国标显然认为这远远不够!它要求单体电芯出问题时,必须把问题锁死在那个电芯内部,绝对不能让它波及周围的其他“邻居”,导致整个电池包都跟着起火爆炸。

打个通俗的比方,宿舍里一个人发烧感冒了,新国标要求必须做好隔离消毒措施,确保其他人不被传染。

这技术要求跳了一大级。

政策明确了时间表:2026年7月1日之后申请的新车型,必须符合新规;已经在市面上跑的已上市车型呢?算是给了个缓冲期,但底线是2027年7月1日前,也必须完成技术整改,达到新标准。

新规一出,车企那边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压力肯定是陡然增加了一大截。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对于那些研发实力雄厚、技术积累深厚的大企业、大品牌来说,达成这个新标准,并不是什么翻不过去的高山。

有消息说,其实在新规正式发布之前,不少主流车企和主要的电池供应商,就已经“未雨绸缪”了。

他们已经在按照更严苛的安全标准在研发新一代电池,也早就开始了包括热失控蔓延测试、底部撞击测试在内的内部试验,目的就是要在合规政策落地时确保自己稳稳当当过关。

甚至有业内人士分析,在2024年前后,行业内掌握“不起火不爆炸”核心技术的企业和电池供应商比例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据说可能在70%-80%范围)。

这次国家出台“最严令”,与其说是逼迫头部企业创新,不如说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把这些高标准设定为所有玩家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让那些浑水摸鱼的、技术实力薄弱的厂商要么快速跟上,要么退出市场。

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是绝对的风口,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各路资本涌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些原本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跟不上的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也跟着一拥而上,匆忙推出产品抢占市场。

对他们而言,这次“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杀伤力会特别显著。

无论是投入资金去改造生产线、采购符合新规要求的材料和设备,还是对已经卖出去的老车型进行技术升级以满足新规要求(这对缓冲期内的已售车型同样构成成本压力),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地砸进去。

资金链绷紧,技术跟不上,稍有不慎,很可能在新一轮的严格技术筛选中直接被淘汰出局。

又出事!国产电车车主倒霉,31万公里电池锁死,续航减半-有驾

那些原本指望靠着超低价格打动消费者的小厂、新品牌,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光靠讲故事、玩噱头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拼的是实打实的工程技术和安全可靠性。

大浪淘沙的时刻,真的来了。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国家出手严管电池安全,长远来看肯定是大大的利好。

以前那些让车主们叫苦不迭、心惊胆战的电池问题——无论是偷偷摸摸的续航缩水、坑人的锁电操作,还是悬在头顶的起火隐患——随着这套史上最严国标的落实和执行,应该会逐渐成为历史。

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这一轮严格的优胜劣汰和规范整合,必将走向一个更成熟、更注重长期价值的竞争格局。

相信在未来,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时,或许不再需要把电池会不会突然罢工、会不会自燃这类基础安全问题放在担心的首位。

困扰大家的问题,也许会变成如何在一众表现优异、安全可靠的车型里,挑选出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生活节奏和审美口味的好车。

这一天,希望能早点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