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1月1日起,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要改动啦,从过去的全额免税变成了减半征收。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在琢磨:这对市场意味着啥?对车企来说,又是个什么信号?
我最近去了一趟海口的汽车展厅,特意逛了几圈。展厅里人气爆棚,感觉比平时多了不少。负责人告诉我,这次政策一出来,年底又临近销售旺季,加上优惠政策,客流和订单跳涨了接近六成。我还当场问了句,这算是刺激消费的救命稻草,还是行业转型的风向标?负责人笑了笑,说:一方面,这优惠力度把大家都拉了出来,另一方面,车企也得趁热打铁,推新品,加大技术研发。
我第一反应是,车商城里的新车好像都比以前丰富了。你看一辆SUV,价格站台标出来的优惠,折扣后比去年同期少了个几千块钱。可仔细想——这对售车的意思是不是意味着很多车要硬出货?我又翻了下手机上的笔记,发现目前市场上,新能源车的库存差不多有2-3周的样子,不算少,但远没你想的堆积如山。
这次优惠政策,和去年不一样的是,不再是全免税。一些经销商开始布局,比如江苏南京的朋友开玩笑说:这下可甜了,政策帮忙,销量还能翻一番。他们自己也在搞组合套餐,推各种补贴方案,帮助客户规划购车时机。我的一个朋友甚至开玩笑,这不是把购车变成了‘买涨不买跌’的游戏?
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思路:调整税率,不单是税收工具,更多像是给行业设置门槛,引导车企提高技术实力。业内人士告诉我,严格的技术门槛会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不能再靠价格战混日子。你还记得去年某品牌的质量投诉多到吓人吗?行业的天平逐渐向品质和技术倾斜。
不过啊,我得承认,这个技术门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说白了,很多车企目前的研发还停留在跟着市场跑的阶段,像模像样地研究续航、充电速度,这都是基本配置,不能光靠政策制造的优惠红包不断叠加,行业就能跳上高质量的快车。
这让我开始怀疑一个问题:如果未来增税更狠,技术不够,行业会不会就被掉队?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不然怎么解释一些数据显示,纯电动车的百公里成本已经逼近传统动力车的水平(估算在0.4-0.6元/公里),但保值率依旧有差距,某些品牌还能出现买了两年,卖掉亏了3成的情况。
之前我还翻了下照片,看到我朋友车里的那款火爆的电动车,标价比去年涨了两个百分点,客服还告诉我:以后价格会根据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调整。这是不是说明,车市正逐渐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至少,这对买家来说,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真货和技术含量。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么拼命搞技术?难不成真是为了弯道超车?这倒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先进技术,比如智能辅助、快充、续航绝佳的电池底层技术,都还在不断突破。我没细想过,未来这些技术能不能带来更大变革?比如自动驾驶普及,或许会彻底改变出行方式。那种场景——想想一个年轻人,突然出门不用看,也不用怕堵车,直接靠自动驾驶上下班——听着就挺科幻,但未来未必不可能。
(这段先按下不表。)
转个角度看,一个细节很重要:消费者到底在意的,是优惠还是技术?我问了个经销商的销售:你觉得,客户买新能源,到底更注重价格优惠,还是续航能力?他回答:太简单了,便宜,耐用,省心,所有因素都重要,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价格和续航,别的都是锦上添花。我又想,这其实反映了市场的真实:大部分车主还是买便宜,用得安心的。
我还是有点小感慨的。你说,技术这事很折腾,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但又不能不停吃红利做低成本低质量的车。行业的转折点,可能真要靠技术门槛来拧紧螺丝。那以后的市场,会不会变得更挑剔一些?我自己都觉得日子还挺难琢磨。手上的牌,还得一把一把打,如何让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才是真的硬仗。
这些变化,你怎么看?未来的行业到底会走向何方?我倒比较期待看到某个黑科技能不能引领变革——或许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日常试驾的那辆车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