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市场里,这年头真不能再单纯看价格了。去年有个朋友买了款国产150边跑边吐槽:这车咋那么贵?3000块都够烧个烤串了。我当时还没多想,现在想想,他的话其实挺有代表性的。
新大洲本田这次出招挺猛,NS150XC售价19980元,这个价跟国产一些200cc的精品差不多。最直观的反应,是哇操,这价格能买两台国产货了。但细想,也不能全怪他们打价格战,毕竟配置是真的硬核,配置不比合资低,就是得花钱。比如前后ABS+TCS、车身稳定系统(MSC)、胎压监测、TFT大屏、无钥匙、记录仪……这些东西放在几万块的车型里也不少见,但放在一万九的踏板上,就比较亮眼了。
刚才翻了下笔记,几款热门150级别国产车,基本在一万三到一万六之间。比方说豪爵UHR150,售价就是13380元,配置也还算能看。你说NS150XC除了品牌溢价,配置和调教那里溢水了点?这价格到底是不是合理?难说。有人说:这车卖20000,配置却能装到三万的车上,是不是想割一批韭菜?(这话其实我也有点在想,毕竟国产车价格快追上合资的了)
说到调教,我还真去了趟车展,试了试这款车。座高780mm,觉得还挺符合跨界的定位。待了会儿,我偷偷观察,很多人骑过都说悬挂挺舒服,就是起步有点费劲。低扭输出偏佛系,这可能跟厂家设计偏重中后段扭矩有关,也可能是为了长途稳妥。不像那种瞬间爆发的感觉,但我还是有个疑问:这是不是伪跨界?你要真去跑个318,无论车子多漂亮,续航完蛋,过不去的烂路也不行。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车身细节,其实也就是普通的塑料件,唯一不同,是这些配置堆得不少——感觉像配置拼盘。市场上确实有很多配置快餐,安全配置越多越好,但成本上去了,售价自然也得抬一抬。
这里我不禁要问:你们觉得,为了这些配置,愿意多出5000块吗?我猜有点难,毕竟没细想过,可能大家都在看性价比。其实我心里也有个猜测:新大洲的这波操作,是想抓住刚需用户,打品牌溢价,但把价格炒上去,后续割韭菜这个套路,太常见了。
再说说续航。8L油箱,估算能跑200公里左右(这估算真是随便猜的)。城市里日常通勤,当然够用;但你要拿它跟越野车比,真心不行。越野踏板,不是真正的越野,是跨界,我有个朋友笑着说:就像我家的猫,想耍点野,但其实还是家养的。运营成本倒是个问题——我听修理工说:这车用几年基本没事,但掉铝渣、锈的事情得注意。国产车的保值率我其实也没细想过,但估算,大概就那样吧。
你知道吗?市场上的485他们最担心的,是这价格能不能站得住脚。国产车导致的价格战,让各大品牌都很尴尬。去年,还有个老板在朋友圈说:不如干脆搞点性价比,别整天拼配置拼品牌。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人问我:这车真值这个价吗?我其实也在纠结。这车亮点在配置,缺点就是真贵。你要说性价比,还不如想想买国产车后续保养、维修的成本,毕竟国产零配件逐渐成熟了,修个大问题比人家合资便宜多了。
但反过来,品牌溢价确实存在。毕竟新大洲本田在国内市场的口碑还算OK,信赖值摆在那儿。而且这车有点像日本原版的感觉,尤其是调教和配置,怎么说呢,有点用心,但价格真的离谱点时,也能理解。拿几个细节说,就是它的胎压监测+自动启停,在这级别车里算都是标配加码,但你曾经试过国产踏板也带这些吗?(其实还是有点悬念,毕竟国产车在配置上花了心思,但价格一升再升,真的是真香还是割韭菜)
我也很清楚,国产车的是拼价格还是拼品质。毕竟,花个3000块买个配件,很方便,但后期的维修、耐用度,真的要靠口碑说话。你们觉得哪些配置是真刚需,哪些又多余?我比较犹豫的是:这硬核配置能用多久?是不是像我小时候买的那些豪华品,用不上两天就扔一样?
再说回来,续航、通过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很多人买车,是为了长途旅游。刚烘托一句:你会为了配置多一点多花五千吗?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反正我是觉得,买车还是要看自己用,看预算。这个一针见血的话,倒让我觉得有些话题未必就能一刀切。
总结下,价格那档,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有人猜测,这次大洲本田的布局,有点像短期冲刺,留待市场验证。至于你们,是不是像我一样,觉得国产车性价比越来越高,但还在犹豫是否要换大招?这问题也挺难回答的。
还记得我朋友曾经说:国产踏板赚得多了点,但能不能坚持住?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吧,只是我们都在等待下一批真实数据的出现。
你们怎么看?有没有用到走心的点,也可以留言一块讨论——我觉得,最后的答案还是要自己掂量,是不是真心想要配置多点,还是预算有限,只能忍忍。毕竟,车还是得自己用出来感受才知道值不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